分类
产业 社会

阿姆斯特丹“困境”在东京重现

东京/阿姆斯特丹

日本,这个素以精致细腻的文化和热情好客闻名于世的国度,此刻正站在一个既令人兴奋又带着几分苦涩的十字路口。

想象一下,就在今年(2025年)樱花季刚过的三月,那涌向岛国的国际旅人潮,有近乎350万,相较去年此刻,足足向上跃升了13.5%!

更叫人惊叹的是,仅仅是新年的头三个月,日本便迎来了它第一千万位远方的客人,照这势头看来,说2025全年游客总量将轻松刷新2024年那创纪录的3687万人次,恐怕不是什么大胆的臆测了。

日元汇率一度的相对疲软,无疑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全球的目光投向这片东瀛之地;而疫情过后,人们那份压抑已久、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旅行渴望,也确实如火山一般,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旅游业的这份繁荣,像一股暖流,为日本的经济版图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枚光鲜的硬币翻过来,便露出了日益棘手的“过度旅游”的隐忧。

就说2024年,平均下来,每个月都有超过300万的外国面孔出现在日本各地,他们一整年的慷慨解囊,为日本贡献了高达8.1万亿日元的消费。

当人们津津乐道于东京的繁华、大阪的美味、京都的禅意时,这条经典的“黄金路线”上的三座城市却似乎快要被这份厚爱压得喘不过气。

占比超过七成的过夜游客,都不约而同地涌向了这些星光熠熠的核心地带。尤其是在千年古都京都,有些时候,街头巷尾的游客身影与本地居民的数量,竟然会达到一种令人咋舌的1:1。

试想,平日里清幽雅致的古寺,如今被人潮挤得水泄不通,那份宁静还能剩下几分?

昔日充满生活韵味的小巷,如今被拖着行李箱、说着各国语言的游客所占据,本地人的寻常日子,又怎能不被打扰?

公共交通系统,在旅游高峰期早已是“不堪重负”的老调重弹,连本地的上班族们,也得在通勤路上平添几分焦躁与无奈。

热门地段的酒店、民宿价格,更是节节高升,高到让许多本地人都只能望洋兴叹。

更让人揪心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碰撞与摩擦也悄然增多。

有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或许是无心,或许是疏忽,不太顾及当地的风俗,有的误闯了私人宅邸,有的在神社留下了不合时宜的涂鸦,更有甚者选择在规则之外攀登富士山两次寻求救援。

还有在京都的祗园街角,那些追逐、甚至有些冒犯地拍摄艺伎的行为,也让这份美丽蒙上了一丝阴影。

面对这股挡不住的浪潮,有些商家甚至无奈地打出了“本地居民专属”的优惠牌,试图在这喧嚣中为街坊邻里留一片小小的清净。

好在,日本政府与地方当局,并非对此视而不见,他们早已意识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正绞尽脑汁寻求良方。

其中一项颇受瞩目的新尝试,便是计划从今年(2025年)7月起,在一些炙手可热的景点试点“阶梯式定价”。

比如说,北海道那蜚声国际的滑雪天堂新雪谷,或是冲绳的自然主题乐园,乃至京都那座承载了无数历史记忆的清水寺,都有可能成为首批“吃螃蟹”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对外国朋友们收取相对高一些的门票,而这多出来的“真金白银”,则会实实在在地用于景区的保养修缮、周边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最终目的,还是想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有更好、更舒心的体验。

不仅如此,日本政府还特地拨出了一笔150多亿日元的款项,专门用来修剪因“过度旅游”而滋生出的种种旁枝末节。

这些资金,一部分将用于推广人工智能和实时数字导览这类“聪明”技术,希望能更高效地疏导人流,让旅行不再是“人挤人”的苦差事。

另一部分,则是用来鼓励游客们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去探索那些藏在二三四线乡镇和宁静乡村里的“秘境之美”。

毕竟,日本的魅力,绝不仅仅浓缩在东京的摩天大楼、大阪的市井小吃和京都的红叶古刹之间。

目光转向欧洲,远在另一端的阿姆斯特丹,同样在这场与“过度旅游”的拉锯战中费尽心神。

回想2023年,这座小巧的运河之城竟也款待了超过2000万的游人。

新闻里那片本应属于历史与悠闲的市中心,几乎完全被观光客所“占领”,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大打折扣,也难怪许多阿姆斯特丹人,会下意识地选择绕开市中心那片喧闹。

为了找回那份属于城市的宁静,阿姆斯特丹的政策也是几经调整。

他们曾一度对Airbnb这类短租房痛下杀手,严格限制其出租天数和入住人数。

但批评的声音也随之而来,认为这不过是把水从一个池子舀到另一个池子。

游客总数未减,反而可能把更多人推向了本就紧张的酒店,城市的住房短缺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阿姆斯特丹还曾颇具创意地发起过一项名为“请勿靠近”(Stay Away)的线上“劝退”活动,目标直指那些来自邻国、行为举止不太体面的“派对型游客”。

当然,关于这座城市旅游业究竟该何去何从的深度探讨,也一直在阿姆斯特丹的咖啡馆和议事厅里回响。

有人觉得,阿姆斯特丹应该把橄榄枝抛向那些更有品味、消费能力也更强的“优质游客”,而不是盲目追求人头的数量。

但这种想法,立刻就触动了另一些人敏感的神经,他们担心这会不会演变成一种“旅游的精英化”,甚至是一场对城市原有包容品牌的“清洗运动”。

东京和阿姆斯特丹,这两座远隔万里的城市,此刻面临的困境,说穿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如何在旅游这块诱人的蛋糕和城市自身的特色、居民的安宁生活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不单是他们两家的烦恼,更是摆在全世界许多热门旅游目的地面前的一道思考题。

这些国家与城市,或许在地图上只是小小一点,却在全球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脉动中,扮演着举足的作用。

如何在发展的快车道上不忘初心,守护好各自城市的灵魂与温度,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要不要全球化”的选择题,而是关乎我们如何走向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再全球化”的必答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