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

最后的“荷兰盾”6月即将消失?法国竟然受到影响!

对于许多关注荷兰的中国朋友来说,“荷兰盾”这个名字可能勾起了对欧元启用前那个时代的模糊记忆。

但你知道吗?有一种“荷兰盾”其实一直流通至今,并且即将在2025年6月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场货币更迭,竟然牵扯到了与荷兰在欧洲本土并不接壤的法国!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层面纱。

“荷兰盾”的终章加勒比新货币登场

我们这里说的“荷兰盾”,并非指欧洲荷兰曾经使用的货币,而是指荷属安的列斯盾(Netherlands Antillean Guilder, ANG)。

自1952年起,它就作为前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包括库拉索、阿鲁巴、博内尔、圣马丁、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的流通货币。

随着2010年荷属安的列斯解体,各岛屿地位发生变化,库拉索和荷属圣马丁(Sint Maarten)成为了荷兰王国框架内的自治国。

根据库拉索和圣马丁中央银行(CBCS)的最新公告,全新的加勒比盾(Caribbean Guilder, 货币代码 XCG)已于2025年3月31日正式成为这两个加勒比荷兰自治国/构成国的法定货币,加勒比盾也因此成为目前全球最年轻的货币。

旧的荷属安的列斯盾(ANG)将与新币共同流通至2025年6月30日,之后便不再是该地区的法定货币,世界上也就不再存在以“荷兰”开头,以“盾”结尾的法定货币了。

好消息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是1:1,价值完全相等。并且,无论是旧盾还是新盾,都与美元保持着1美元兑1.79盾的固定汇率。

民众和企业可以在2026年3月31日前,在商业银行将旧币换成新币。而中央银行则更为“长情”,兑换窗口将开放长达30年,直到2055年3月31日!

要特别提到,新币的设计也颇具加勒比风情。

从封面图中可以看出,纸币以“海底世界”为主题,印有两岛斑斓的海洋生物和文化地标。硬币则一面是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的肖像,另一面是当地特色动植物,并分别标注“库拉索”或“圣马丁”,但在两国均可通用。

这场新货币的推出并非一帆风顺。

早在2010年荷属安的列斯解体时,发行新共同货币的计划就已提上日程,最初甚至希望在2014年或2021年就能实现。

但由于经济、政治、法律以及后勤方面的重重挑战(还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计划一再推迟,从2023年、2024年,最终才定在2025年落地。

这漫长的等待,本身就折射出在旧联邦结构解体后,即使是两个联系紧密的自治国之间建立新的共享机制,也充满了复杂性。

一岛两国,欧洲邻居的美洲奇遇

那么,这场货币更迭和法国有什么关系呢?

关键就在于荷属圣马丁(Sint Maarten)。这个使用新加勒比盾的地方,并非一个孤岛,而是与法属圣马丁(Saint-Martin)共同分享着加勒比海东北部一个面积仅8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圣马丁岛。

这意味着,在欧洲本土被比利时隔开、并不接壤的荷兰王国与法兰西共和国,竟然在远隔重洋的美洲拥有了一段陆地边界!

这对于习惯欧洲地理格局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个既意外又有趣的发现。

圣马丁岛位于小安的列斯群岛,距离波多黎各以东约300公里。它是世界上由两个主权国家分割的、有人居住的最小岛屿。

岛屿北部约占60%(约53平方公里)是法属圣马丁,属于法国的一个海外集体;南部约占40%(约34平方公里)是荷属圣马丁,是荷兰王国的一个构成国。有趣的是,虽然荷属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更高,全岛人口最多的聚居区也位于荷属。

这条边界线长约15.5至16公里,从西部的库珀科伊湾(Cupecoy Bay)蜿蜒至东部的牡蛎塘湾(Oyster Pond),穿越陆地和著名的辛普森湾泻湖。

最奇特的是,这条国界是完全开放的!没有海关,没有边检站,甚至连明显的标记都很少。

你开车沿着主路行驶,可能一天之内就数次“出入国境”而浑然不觉。边界的存在,往往只能通过路边的欢迎牌、两国国旗,以及一座为纪念《康科迪亚条约》300周年(1948年立)而建的方尖碑来感知。

边界的诞生殖民印记与一纸合约

这条奇特的边界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要追溯到17世纪中叶的欧洲殖民历史。1493年哥伦布发现了该岛并以圣徒之名命名,但西班牙人后来放弃了这里。法国人和荷兰人几乎同时看中了这座岛(尤其是荷兰人对岛上的盐池很感兴趣)。

在共同将短暂驻扎的西班牙人赶走后,为了避免冲突,法荷双方于1648年3月23日,在岛上的康科迪亚山签署了《康科迪亚条约》(Treaty of Concordia)。

这份古老的条约规定,法国占有北边他们已开发的区域,荷兰获得南边的堡垒区。

更重要的是,条约确立了双方居民应作为朋友和盟友和平共处,共享岛上的自然资源(如盐池、渔业、港口等),并允许人员在两区之间自由流动。正是这份条约,奠定了圣马丁岛“友好之岛”(The Friendly Island)美誉的基础,并且至今仍被视为维系两地关系的基石(尽管在1648-1817年间因欧洲战事边界变动了16次,之后才稳定下来)。

关于边界划分,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法荷各派一人背对背出发,沿海岸线反向走,相遇点连线即为边界。

据说法国人带的是葡萄酒(或水),走得快;荷兰人带了琴酒,贪杯喝醉走得慢,所以法国最终分得了较大的面积。当然,这只是个有趣的民间故事,实际划分还是基于当时的占领和谈判。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边界开放了数百年,但在2023年,法荷两国还是正式签署了一项新条约,首次详细划定了边界的精确点位,并解决了关于牡蛎塘湾水域归属的一个长期小争议。

所以,即使在“友好之岛”,现代社会对法律精确性的要求也在增加。

迥异的“欧洲身份”法式优雅与荷式活力

虽然共享一个小岛,边界畅通无阻,但法属和荷属圣马丁在许多方面却像是两个世界,这主要源于它们迥异的政治地位和与欧盟的关系。

特征法属圣马丁 (Saint-Martin)荷属圣马丁 (Sint Maarten)
政治地位法国海外集体 (COM)荷兰王国构成国
与欧盟关系欧盟最外围地区 (OMR),是欧盟领土一部分欧盟海外国家和领地 (OCT),与欧盟有特殊联系,但不属欧盟领土
货币欧元 (EUR)加勒比盾 (XCG) (曾为ANG),美元广泛使用
行政中心马里戈 (Marigot)菲利普斯堡 (Philipsburg)
官方语言法语荷兰语、英语
主要通用语英语、法语英语
主要机场/港口有小型机场 (L’Espérance)拥有主要国际机场 (SXM) 和大型邮轮港
经济/旅游特色相对宁静,欧洲/加勒比风情,美食之都 (Grand Case),海滩 (东方湾),精品店更商业化,”美式”风格,赌场,活跃夜生活,免税购物 (电子/酒/珠宝),马霍海滩观飞机
欧盟资金来源欧洲区域发展基金 (ERDF) 等欧洲发展基金 (EDF),DOAG (Decision on the Overseas Association, including Greenland) 等

这种差异带来了有趣的现象,跨过一条无形的线,你就从欧元区进入了(即将全面使用的)加勒比盾区(或美元流通区);从法律意义上的欧盟领土踏入了非欧盟领土。

法属更显法式优雅和宁静,以美食和海滩闻名;荷属则更喧嚣热闹,赌场、购物和靠近跑道的马霍海滩是其名片,商业化程度和美国游客比例也更高。

岛上主要门户——朱莉安娜公主国际机场(SXM)和大型邮轮码头都位于荷属,这使得荷属在旅游经济中占据了基础设施的优势,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文化上,这里是个大熔炉,据说居住着上百个不同国籍的人。虽然官方语言不同,但英语是全岛最重要的通用语。

此外,西班牙语(大量多米尼加移民)、法语克里奥尔语(海地移民)、帕皮阿门托语(荷属加勒比联系)等也在此交汇。

和而不同“友好之岛”的合作与挑战

“友好之岛”并非浪得虚名,长期和平共存和人员自由流动是其底色。每年11月11日的圣马丁日,两地轮流举办庆祝活动,是岛屿团结的象征。

近年来,尤其是在共同经历了2017年毁灭性的飓风伊尔玛和随后的新冠疫情双重打击后,法荷圣马丁双方以及各自的宗主国都意识到加强合作的必要性。

2023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

  • 边界条约最终敲定,明确了界线,设立联合委员会。
  • 加强警务合作,同意设立联合联络办公室,共享信息,打击犯罪。
  • 深化税务合作,共同打击偷漏税。
  • 历史性供水协议,荷属公司向缺水的法属供水。
  • 推动教育文化交流。
  • 共同探索利用欧盟资金。尽管地位不同(OMR vs OCT),但欧盟的INTERREG跨境合作计划已资助了联合污水处理厂、泻湖清理、防洪等项目。

然而,“天堂”也并非没有烦恼。

圣马丁岛面临着严峻的共同挑战:

  • 过度依赖旅游业,经济结构单一,极易受外部冲击(飓风伊尔玛曾摧毁全岛90%基建,造成荷属GDP萎缩12%;新冠疫情让荷属2020年GDP锐减近24%)。灾后重建漫长,荷兰设立了由世界银行管理的信托基金支持恢复(已延期至2028年),但经济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 自然灾害的持续威胁,身处飓风带,气候变化加剧风险。
  • 社会经济问题,比如存在一定的犯罪率(扒窃、抢劫等);移民问题复杂(经济依赖外来劳工,但存在无证移民、剥削甚至人口贩运风险);社会不平等(本地居民面临贫困、食物沙漠、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基础设施压力大(如近期荷属爆发的电力危机影响民生和经济)。
  • 治理挑战显著,历史上荷属曾面临治理和腐败指控,目前正通过与荷兰合作改善财政和公共管理。协调两边不同的法规和政策也是持续的挑战(例如,旨在加强机场联合边控的1994年法荷条约,因荷属担心影响旅游业而长期未能完全落实)。

这些挑战相互交织,一个问题往往会引发或加剧另一个问题,凸显了小型岛屿经济体的脆弱性。

从荷兰盾到地缘政治,荷兰加勒比前哨的独特视角

加勒比盾(XCG)的最终推出,不仅仅是换个货币那么简单。

它象征着荷属圣马丁在2010年后独特发展道路的一个注脚,也让它在货币上与其使用欧元的法属邻居区分更加清晰。而新币“难产”的过程,也让我们窥见了荷兰王国在加勒比地区治理的复杂性。

圣马丁岛上的法荷边界,无疑是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中的一个迷人特例。一条源于17世纪古老条约的和平分界线,在美洲大陆上连接了两个欧洲国家,并以其物理上的畅通无阻而闻名。但边界两侧迥异的政治归属和欧盟地位,又构成了其核心的张力与独特性。

这个小岛是一个生动的微缩景观,展示了基于现实需求的务实合作(尤其是在危机之时和之后),也集中体现了依赖型岛屿经济共同的脆弱性。

对于我们这些关注荷兰的中国观察者来说,圣马丁岛的故事,从即将消失的旧“荷兰盾”到这条奇特的边界,提供了一个超越欧洲本土的宝贵窗口。

它让我们看到荷兰王国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政治实体,其影响力如何遍及全球,并形成了独特的海外治理模式(如构成国地位、OCT身份)。

它也揭示了历史殖民遗产如何演变成当代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在差异中寻求共存与合作的持续努力。

下次再提到荷兰,除了风车和郁金香,或许你还会想起加勒比海那座“友好之岛”,以及它背后交织的历史、地理、政治与生活故事;也别忘了这个帮你搜索资料、捣腾文字与事实核查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