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

聚焦荷兰录像艺术,感受移动影像的诗意

在当代艺术中,影像艺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荷兰视觉艺术家的策划下,短短一分钟的视频和声音可以拥有治愈自我和外界的力量;通过“片段”和“碎语”的录制影像,艺术家探讨和聚焦历史和个体叙述中语言的双关和复杂意义。

此外,在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的作品中,我们得以感受到浪漫主义、自然和崇高从未走远;与此同时,艺术家菲奥娜·谭于阿姆斯特丹EYE电影博物馆的个展《小题大做》在线直播导览即将上线。本期荷兰艺线向大家展示荷兰的前沿影像艺术作品。

一分钟影像《治愈术》- 把录像艺术创作作为自我和外界的疗愈工具

一分钟影像呈现:由莎娜·穆尔顿(Shana Moulton)策划的《治愈术》

“拍摄一些视频和声音。并用它们当成一个治愈术!”《治愈术》由莎娜·穆尔顿策划,由二十三个一分钟治愈术组成。

参与艺术家:莎娜·穆尔顿(Shana Moulton)、尼克·哈雷特(Nick Hallett)、 苏齐·希尔弗(Suzie Silver)、迈克尔·罗宾逊(Michael Robinson)、 保利娜·库尼耶·佳琳(Pauline Curnier Jardin)、 斯蒂芬妮·巴伯& C. 斯宾塞·叶(Stephanie Barber & C. Spencer Yeh)、 布伦娜·墨菲(Brenna Murphy)、 弗洛里安&迈克尔·奎斯特雷伯(Florian and Michael Quistrebert)、马特·巴顿(Matt Barton)、萨拉·米利亚诺夫斯基(Sarah Milianowski)、 凯西·麦戈纳格(Casey McGonagle)、 迈克尔·艾乌(Michael Iaugh)、埃里卡·马格雷(Erica Magrey)、 劳雷尔·贝克曼(Laurel Beckman)、 蒂莫·范·巴内维尔德&蒂博尔·比耶尔(Timo van Barneveld and Tibor Bijl)、 马克西米利安·费迪克(Maximilian Fedyk)、 安雅·马斯林(Anja Masling)、 罗莎·多恩巴尔(Rosa Doornenbal)、 维拉·霍夫曼(Vera Hofmann)、 米沙·德·里德尔(Misha de Ridder)、苏菲·彭凯斯曼(Sophie Penkethman)、 杰西卡·芬伦(Jessica Fenlon)、 吉尔苏克·科(Gilsuk Ko)

《暂停时刻》,苏菲·彭凯斯曼(Sophie Penkethman),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眩晕治疗》苏齐·希尔弗(Suzie Silver),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舒适距离》,吉尔苏克·科(Gilsuk Ko),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格子~撕碎机》布伦娜·墨菲(Brenna Murphy),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一分钟影像《闲言碎语》- 聚焦在历史和个体叙述中语言的双关和复杂意义

一分钟影像呈现:由麦迪逊·拜克罗夫特(Madison Bycroft)策划的《闲言碎语》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闲言碎语》包括十部一分钟的视频,这些视频在两个方向移动,是矛盾的、多层次的,并且介乎于两者之间。重复、转译和分叉的历史层出不穷,不安分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表现出了多样的、不固定的和非静止的姿态。这些作品回避了意义的单一,而是在特定的边界或产能中包含不同事物,为多重性和模糊性打开空间。所选视频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荷兰、葡萄牙、土耳其和英国,这些作品是对拜克罗夫特关于双关语、重复性和矛盾性的策展概念的回应。

参与艺术家:阿黛尔·迪帕斯奎尔(Adele Dipasquale)、Yoohee Cha、特里萨·布苏提尔(Teresa Busuttil)、李河莹(Hayoung Kim)、索尔·阿彻(Sol Archer)、萨姆·考夫曼(Sam Kaufman)、克里斯蒂娜·拉沃什(Cristina Lavosi)、让娜·罗歇(Jeanne Rocher)、埃利夫·萨塔纳亚(Elif Satanaya)、厄兹巴伊·奥尔加·韦斯特拉特(Özbay olga westrate)

《闲言碎语》是 Kinemastik 和一分钟影像的合作项目,由阿姆斯特丹艺术基金、BNG 文化基金会、蒙德里安基金会和马耳他艺术协会提供资金支持。

录像静帧,特里萨·布苏提尔(Teresa Busuttil),《迷人充气物II》,2021,澳大利亚,由一分钟影像基金会惠允

一分钟影像基金会从艺术的视角制作和发行一分钟的视频,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国际平台来创作、参与和联系。每两个月,一分钟影像基金会都会推出一系列新的60秒影片,探讨我们如何看待移动影像并与之互动。欢迎参与我们的项目!

http://theoneminutes.org/participate

走进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内心的崇高与浪漫

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Guido van der Werve)谈论他的视频作品

在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的世界里,浪漫主义、自然和崇高从未走远。他的电影探讨了存在的无意义,但也捕捉到了其无尽的美。范·德·维沃经常拍摄他的极端体力消耗,他在其中与自己作斗争的过程。这些电影将自传元素与古典音乐、耐力运动、国际象棋和大自然等主题结合起来。范·德·维沃曾受过古典钢琴训练,他为自己的许多电影创作了音乐。

在一个大风天里,圭多·范·德·维沃乘船漂过IJ河。一面旗帜在他身后挥舞,在远处,我们可以看到EYE电影博物馆的大楼。他在水上的状态,更接近于自然。他坦率地谈论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他的电影创作的起源。

这段视频是EYE电影博物馆在2022年为《可感知的徒劳》的展览拍摄制作的。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twee (Number two), exhibition Guido van der Werve – Palpable Futility, Eye Film Museum Amsterdam, 2022, © Studio Hans Wilschut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vier, I don’t want to get involved in this.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this. Talk me out of it, 200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IMM Amsterdam | New York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acht,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 200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IMM Amsterdam | New York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twaalf, variations on a theme; the king’s gambit accepted, the number of stars in the sky, and why a piano can’t be tuned, or waiting for an earthquake, 20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IMM Amsterdam | New York
艺术家菲奥娜·谭 (Fiona Tan)于阿姆斯特丹EYE电影博物馆的个展《小题大做》

这场直播是一场有关目前在 Eye 电影博物馆的展览 “菲奥娜·谭 – 小题大做”的博物馆之旅。菲奥娜·谭以她的视频和电影装置而被人熟知,她在其中探讨了记忆、历史、全球化和图像的重要性。该展览呈现了她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时间的流逝和景观作为精神空间的作用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展览聚焦在《灰色玻璃》(2020年)和《库存》(2012年),以及菲奥娜·谭应 Eye 电影博物馆的委任制作的新作品《足迹》(2022年)。这些视频装置探索了景观、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联系,也探索了图像、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展览中的其他作品包括:《颠倒》 (2002);《垂直红色》,《垂直白色和垂直宽幅》 (2018);《布伦丹岛 》(2010);《岛》 (2008)。

请于腾讯视频搜索“荷兰艺线”,关注在线直播导览的更多信息。

Footsteps (2022), still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Island (2008), installatie / installation view
photographer: P. Kristiansen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Island (2008), still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Vertical White (2018), still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Inventory, 2012,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Footsteps, 2022,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Island, 2008,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Island, 2008,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阿姆斯特丹EYE电影博物馆

EYE 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电影资料馆 The Nederlands Filmmuseum。2009年,Filmmuseum 跟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合并,负责起荷兰电影界的所有事务:电影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修复、电子化和电影相关教育等。

EYE 电影博物馆紧邻IJ河畔,结构特殊,外形利落,内部空间规划融入寓教于乐及展示等功能,自 2012 年开幕起便成为凝聚当地生活和文化推广的崭新地标。

EYE电影博物馆,摄影:马克·哈登(Mark Haddon),由摄影师和EYE电影博物馆惠允
EYE电影博物馆,摄影:马克·哈登(Mark Haddon),由摄影师和EYE电影博物馆惠允
EYE电影博物馆,摄影:马克·哈登(Mark Haddon),由摄影师和EYE电影博物馆惠允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艺术

线上影像特展:反思中荷驻场经历,如何通过艺术触达现实的敏感地带?

对人类与地球及自然关系的探讨、对居家隔离现象的反思、用细腻而不失张力的镜头进行表达、用移动影像描绘与现存世界的关系、对传统手艺的迷恋与研究…本期文章向大家介绍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六位前驻场艺术家,呈现他们的作品与思考。

他们被邀请反思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中国或荷兰的驻场经历,并批判性地解决与我们当代状况相关的问题,如文化敏感、艺术游客和气候变化、殖民历史及其影响、空间中的身体性,以及共情、关怀以及其他。

通过这种方式,该项目旨在质疑现有的知识等级,并找到新的连接的方法、多焦点学习和跨文化生产。同时也在荷兰艺线的语境中探索线上展览领域的可能性。

Residing, Reviewing, Rendering 温故知新

线上影像展

2022.11.18-2023.01.18

艺术家

米莲娜·安娜·鲍玛 (Milena Anna Bouma)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Esther Kokmeijer)

罗姆·帕斯(Roma Pas)

彭祖强(Peng Zuqiang)

沈莘(Shen Xin)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Simon Wald-Lasowski)

展览介绍

《温故知新》是一个委任影像作品的线上展览,旨在通过参加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厦门)、激发研究所(北京)和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阿姆斯特丹)项目的前驻地艺术家的新的、原创作品,反映二十多年来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艺术家驻地和交流情况。

策展前言

线上展览《温故知新》以沉思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观念。特别是在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和荷兰的几个驻地项目的背景下,对艺术驻地的现象进行了调查。

当代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力量,彰显了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和职业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这种现象具有特定的生产条件,以及身体的空间调动的参与。因此,艺术家驻地计划的存在是为了邀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生活在机构中,与一群人共同旅行,或者为他们提供可替代性空间,让他们远离其日常生活的限制和压力而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往往意味着去到国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和工作。机会、特权、机构加持和边界都在这个系谱内发挥着作用。地域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工作方法。文化交流场景的空间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有利于艺术创作行为?在这些方面,到某个地方的旅行可能产生什么?

从20世纪末开始,全球各地出现的艺术驻地数量成倍增长。然而,自2020年新冠大流行病爆发以来,国际通行大幅度减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旅行限制尤其严格。这迫使许多设在中国的驻地机构停止运营或寻找新的实践方式。这种新的后全球化状况最终打乱并重组了人员、资源和思想的跨国流动。

经过三年的封锁,国际社会已经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调整目前的系统。虽然对流动性的限制一直影响着艺术创作和合作,但此次展览旨在激发出一个调查网络:如何在我们创造的现实和虚拟的新环境中体验驻地项目?艺术活动和创造性经验将如何在线上和线下实现?如何建立和培养新的合作关系?

面对这些变化,现在正是反思作为一个创作者旅行、驻留、研究和回顾,并最终将想法转化成创造性成果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六位前驻场艺术家被邀请反思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中国或荷兰的驻场经历,并批判性地解决与我们当代状况相关的问题,如文化敏感、艺术游客和气候变化、殖民历史及其影响、空间中的身体性,以及共情、关怀以及其他。通过这种方式,该项目旨在质疑现有的知识等级,并找到新的连接的方法、多焦点学习和跨文化生产。同时也在荷兰艺线的语境中探索线上展览领域的可能性。

隐喻重重 | 探索并扩展含义的边界
在物体上创造新的 “肢体 ”或 “皮肤”:米莲娜·安娜·鲍玛(Milena Anna Bouma)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2020)

如何辨别边界和在一个秩序中生命体的地位?我们都被物体和材料的复杂构成所包围。当 “生命体”和 “非生命体” 物质相互碰撞的时候,事物和意义复杂的混合状态就发生了。物体通常有一个维度,而混合体这个词则意味着多个维度。一个混合物体可以是一个复合物体,其中先前并不在一起的物体和主体正在被融合。

为了接近事情、物体和商品的混合的概念,米莲娜·安娜·鲍玛(1994)使用替代性术语来处理这些概念。在她的作品中,她经常在物体上创造新的 “肢体 “或 “皮肤”。一个物体或材料如何成为其他东西的“罐子”、“容器”或“中转站”,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加强或挑战彼此?所有这些想法都体现在实验中,使用商品化的器具、食物或工具。

虽然这些想法的源头是非常个人化的-由个人家庭事故、仪式或尴尬的时刻和故事构建的-结果却引发了某种熟悉感。通过在雕塑和装置中揭示这些想法,她探索并扩展了人类使用物品的可能含义,而不仅仅是它们已经涵盖的功能。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www.milenaannabouma.nl

反乌托邦设定的短片:“我们将走向何方?”
《足迹之下》——米莲娜·安娜·鲍玛(2022)

在土壤之下,隐藏在大量的粘土、岩石和树根之间,地壳是我们生命的基础。由于病毒、致命气象预报和遍布在全球的战争,地球已经变得难以生存,当人类被敦促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生活时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时间会回答的问题。当人口超过燃料和食物供应,土壤被耗尽或淹没时,我们将找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从一个旅行无处不在,移动、生产和资本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的世界,我们走向何方?

在暗示能源危机、面包(我们最基本的食物之一)价格上涨和普遍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足迹之下》这部短片展示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设定,一只向上行走的啮齿动物引发的连锁反应运动。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见证当我们的星球不再运转的时候,另一个星球上的超现实生活。人类对旅行、殖民和极尽所能的占有的冲动已经超过了地球负荷 – 导致在一个看起来我们曾经了解的世界中的孤独生活的叙述,但现在只是隐约地让我们想起那个确切的世界。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一场盛大的艺术式探险 | 为冰山拍摄电影肖像
自然与艺术的探险者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Esther Kokmeijer)

激发研究所驻留艺术家(2014)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出生于荷兰多克姆(1977年),是一位艺术家、探险者、设计师和摄影师,目前居住在鹿特丹,在全球各地工作。在她的艺术家身份中,她主要关注”全球公共资源”。一个通常用来描述国际、超国家和全球资源领域的术语。全球公共资源包括地球上共享的自然资源,如海洋、大气和外层空间,特别是南极。

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和问题是:神话和传奇故事如何表达和塑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如何与这些因素和环境产生联系并与之合作?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类对地质和生物的进程有什么影响?我们能从本土知识体系中学到什么,它能加深或诱导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的关系吗,它能否带来与景观的更多联结?

她季节性地在北极和南极担任探险摄影师和极地向导。她是ANTARKTIKOS的创始人,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南极洲的杂志,是Cosmic Water Foundation的共同创始人,也是艺术团体If Paradise Is Half As Nice的一员。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www.milenaannabouma.nl

关注”全球公共资源”,关于南极与冰山
《蓝色,天蓝,青绿/性感如她》埃斯特·科克梅耶尔(2019-2022)

一座冰山的电影肖像。这是正在进行的“敬启者,对到达南极洲重心的追寻”系列项目的一部分。2019年南极洲。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重新审视 | 穿梭于数字化、现实感以及身份之间
透过创作凝视技术:罗姆·帕斯(Roma Pas)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2005)

罗姆·帕斯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曾在Gerrit Rietveld Academy的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她的作品探讨了正在发生的和身边的数字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感和身份。它展示了我们的技术凝视如何混淆了虚拟和切身体验。罗姆(Rome)在国际有广泛的参展经历,如MASS MoCA、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纽约AC学院、Arti et Amicitiae、Casco Projects、威尼斯ScalaMata(La Biennale)、伦敦Factory-Art画廊、厦门CEAC、惠特尼博物馆(Debt fair)、罗马的美国学院。

她曾在荷兰Gerrit Rietveld学院和厦门大学(中国)授课。她的作品被刊登在Stedelijk博物馆杂志、de Volkskrant、NRC、Financieel Dagblad、Kunstbeeld、Metropolis M、Creative Week(英国)、Dismagazine、Visual AIDS、Nestynets、vvork、AICA、Dot Dot、Dutch Culture USA等。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romapas.nl

居家禁闭是否真的是一个新现象?
《居家办公实幻术》罗姆·帕斯(2022)

该作品是作者对先前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留时拍摄的影像的再编辑。商贩在他们的零售店内被商品包围,这些商店也是起居室。在当前的时间框架下,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居家禁闭是否真的是一个新现象。

电视是店主将自己 “灵魂投射”到其他地方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外在的身体体验。我们是我们不断使用媒介的各种去肉身化的主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其他空间维度和其他自我上。在这个短影像中,照片现实与3D、来自现成的卡通元素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片段混合在一起,以说明似乎我们很难就现实存在于哪个领域达成一致。

神经网络何时能让我们真正自由?

中国的店主们似乎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硅谷的工作 – 闲暇梦。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情感表达 | 聚焦过去和未来的经历
细腻而不失张力的镜头背后:彭祖强(Peng Zuqiang)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驻留艺术家(2022-2023)

彭祖强创作电影、录像和装置,关注历史、身体和语言中的情感意义。最近的展览和放映包括Cell Project Space、广州时代美术馆馆、北京UCCA、时代艺术中心(柏林)、25FPS、IDFA、Antimatter和Open City Doc电影节。他曾获得IAS CEU、MacDowell、Skowhegan和Core Program的奖金和驻留。他获得了第八届华宇青年奖的”评委会特别奖”,并因其第一部长片《难》(2020年)获得了日惹电影节Dokumenter的 “特别提名”。他是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的驻留艺术家,在阿姆斯特丹生活和工作。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s://www.pengzuqiang.com

用vlog形式进行反思与探寻
《跳蚤》彭祖强(2022)

两位艺术家/作家在艺术驻留期间的vlog,对他们在过去和未来的经历进行反思。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移动影像 | 描述与现存世界的联系
打开自处的多样性:沈莘(Shen Xin)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驻留艺术家(2018-2019)

沈莘的实践赋权予个人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另类历史、关系和潜能。她的兴趣在于从自身的角度理解文化。将其视为对学习、教学和参与作为土地的地方的积极责任,通过时间的透镜打开了自处的多样性。沈莘通过移动影像、录像装置、公共活动和集体过程,想象并创造出肯定的归属空间,包容了多声部的叙述和身份。

他们的个展包括 ས་གཞི་སྔོན་པོ་འགྱུར། (大地转绿)(瑞士学院,纽约,2022)、盐湖(新身体)(Walker Art Center,明尼阿波利斯,2021)、“Double Feature”(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2019年)、“Synthetic Types”(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2019年)、“使饱和”(没顶画廊,上海,2019年)、“温暖期”(ICA,伦敦,2018年)以及“半唱半说”(蛇形画廊,伦敦,2017年)。

他们的群展包括 “语言是一条河”(MUMA,墨尔本,2021年)、“意识燃起,精神振奋”(光州双年展,2021年)、“希克奖2019”(M+博物馆,香港,2019年)、“余像”(Lisson画廊,伦敦,2019年)和 “破坏之歌”(新博物馆三年展,纽约,2018年)。她获得了BALTIC艺术家奖(2017年),并在阿姆斯特丹 Rijksakademie 驻场(2018-19年)。沈莘在 Dakhóta Oyáte 的土地 Miní Sóta Makhóčhe以及 Lënapehòkink(纽约市),Lenape 人民的土地上进行创作。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s://www.shenxin.info

用移动影像记录绘画过程
《关联:2014-2019》沈莘(2022)

这部移动影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对2014年至2019年期间在荷兰拍摄的特定图像的绘画过程。这些图像的选择和绘制基于一个标准,即它描述了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这些过程是用随身摄录相机记录下来的,焦点和清晰度由身体的运动主导,而不是为了呈现给他人观看。与图像同步的声音囊括了工作室环境音,以及属于荷兰Oostvaardersplassen自然保护区野化项目中现有物种的免版税声音。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白日梦重现 | 对毛猴传统手艺迷恋的闪现
为小玩意疯狂着迷的艺术家: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Simon Wald-Lasowski)

激发研究所驻留艺术家(2019)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生于1980年)收集、研究和戏谑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图像、物件和符号的象征意义。同时,他的多种形式的实践传达了他对不屑一顾的俗气的小玩意和色情的好奇的热爱,他痴迷地囤积这些东西。人类世的物品成为讽刺性颠覆装置的演员,使观众面对人类境遇下的荒谬问题和我们病态的消费主义下的普罗大众。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重现与毛猴手艺人邱贻生的相遇
《我的外星虾朋友》预告片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2022)

这是一个扭曲的白日梦,重现了西蒙与毛猴手艺人邱贻生的相遇,也是西蒙对来自北京的毛猴传统手艺的迷恋的闪现,因此西蒙2019年在北京激发研究所驻留期间对这一手艺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研究。

此视频为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Simon Wald-Lasowski)的影片《我的外星虾朋友》的预告片。他的最新全片将于11月28日发布。观众可在腾讯视频搜索荷兰艺线观看。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s://simonwaldlasowski.com/temp.html

本次线上展览由何京蕴(Anouchka van Driel)和胡伟策划,并对所有参展艺术家及其驻留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展览由荷兰艺线发起,线上由腾讯艺术和北京荷兰王国大使馆合作举办。

关于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于1999年由荷兰籍伊尼卡·顾蒙逊女士和时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秦俭教授联合发起,共同创建,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其核心的国际艺术家驻馆项目是中国大陆开始最早及运营时间最长的驻馆项目之一。

关于激发研究所

激发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vocation (简称 IFP) 成立于2010年,是位于北京的独立艺术组织和项目空间。通过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结合,激发研究所旨在以合作的方式联结跨领域的知识,激发文化生产和交流。激发研究所发起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驻地、项目研究、研讨会、展览等。

关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致力于最广泛的艺术实践和跨学科的艺术形式表达,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制作设备完善、充满激发、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环境探索艺术创作的机会。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