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化 社会

当“弱者”拥有“特权”,这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在荷兰,所有人都有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开车进城,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以阿姆斯特丹为例,长期以来,这个城市的规划者们绞尽脑汁地琢磨着如何减少汽车停车位,要不就是再次提高停车费(目前是4.5-7.5欧/时)来达到“干掉汽车“的目的。

“干掉”这个动词真不是夸张,阿姆副市长Melanie van der Horst接受采访时候的原话就是“let’s take out the car”!这不,今年12月该城市将通过一项新的提案,要求在城区内开车的最高时速从50公里/时降到30公里/时。哎,想想就知道,被迫开慢车对司机来说,简直是现代一大酷刑吧?

我的荷兰语老师Camille恰好是个老阿姆人,今年74岁。他对于开车的观点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我讨厌开车。你开车的时候,到底获得了什么呢?速度?效率?提前出门不好吗?我,作为一个人,开车从A点到B点,除了根据红绿灯启动、停下以外,路上的一切都与我无关。太!无!聊!了!吧!骑车就不一样了,你和你周遭的一切都在互动。我和太太要是外出旅行,谁做司机这件事是需要划拳的,谁输了谁开。”

1)“请注意,汽车是客人。谁是主人?骑自行车的。”

荷兰的自行车道路是红色的,很像国内公交快线的颜色。有次晚上回家,我和一个朋友并排骑在一条宽敞的自行车和汽车共享的车道上,后面跟着一辆汽车,车灯亮晃晃的,我下意识加速想避让。他指了指地上的字,“Auto te gast”(car to guest),对我说,没事,他就应该在后面龟速开着,它在这条路上是客人。

我惊讶,还有这种道路设置?简单通过几个字,整个车道的“权力关系”就被动态改变了。四个轮子天然拥有某种霸权,即便全球的交通规则都是保护弱者,但你得承认,它对骑行者/步行者所造成的潜在威胁,还是无处不在的。我还记得我当时是将信将疑的,心脏扑腾扑腾地同时开始减速,开始习惯某种理所应当。挺神奇的感觉。我猜是一种弱者莫名其妙被赋予“特权”后的适应过程。

就我所知,大型城市在汽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安全考量,基本上就是三大类,分离车道,大量标志和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荷兰城市规划局想出来了这么一个“自由裁量“的方式,既不强制,又让骑行者从弱势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关键是…这成本多低啊!简直是一种双赢的谈判!不得不说,这很荷兰。

2)“超车?没用!不如悠着点儿”

“荷兰本地的出行方式中,汽车实占20%的份额,而这20%中高达55%是游客在开车。”这是一份2021年的一份出行报告统计。换言之,骑行者之间在车道上的“较量”实际上更无处不在。首先,电动自行车就升级成为了新的霸主。它们自行其是,旋风而过,闪躲不及确实也有危险。但话说回来,两个轮子之间的冲突结果,可能是尴尬,可能是谩骂,但据我所知,需要出动救护车的比例是很低的。

对我来说,这种相对平等的“较量”从形而上层面教会了我,“再急,也没用”。因为,荷兰主干道上的红绿灯实在是太多了!电动自行车再快,再酷炫的超车扬长而去,基本上,下一个红灯处,你又总能看到对方的身影。

骑自行车也可以送外卖,送外卖也可以是女性,图/yanyan

还记得自己刚到荷兰的时候,还带着一种骑车也要比别人快的“卷王”心态,常常忍不住各种弯道超车,久而久之发现,只要红绿灯数量不变,兔子永远得在不远处等着乌龟。而且我越发理解Camille的那句话,“骑车时你和周遭的一切都在互动”。我不乏听说几个成长于北美大型城市的人,由于从小在汽车为主导的城市中长大,来荷兰后他们感受到了骑车出行的曼妙。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在荷兰长年坐在bike cargo里头,这是一个没有“车顶”的场域,他们可以与过往的行人和骑行者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最重要的,这个开放性也逼着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大风大雨也要笑对人生”的心态。

回头比较一下坐在汽车后排宝宝椅中捆着安全带的娃娃,青菜萝卜哪个好?我只知道这几人的孩子有一次怯生生地问:我们能搬家到荷兰吗?

3)城市运行的管理者:优化而非管制

前面基本上是以骑行者视角,谈了谈骑车的好处。那么,城市道路的设计者该如何让骑车的人持续地喜欢自己的出行方式呢?解决方案之一:让骑行者在等红灯这件事上,花费尽量少的时间。就个人不完全统计/观察,即便在最繁忙的市中心,骑行者等红灯的时间也很少超过1分钟。甚至一些传统的信号灯在“倒计时”时会加速,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必要的等待时间。

以乌特勒支投入使用的一种交通系统为例,这个系统叫FLO系统(也有谐音flow心流的意思)—— 系统装有传感器,距离几十米外就可以确定骑行者的速度和人数,高效平衡右转车辆和骑行者之间的冲突。这个比较新的系统,测量人们的个人速度,并根据对绿灯周期的计算,给这些骑行者一个关于该速度的个人建议。其中最应该知道是,这一次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赶上绿灯,慢点儿吧。就这样,也潜在减少了事故发生率。试想一下,同样一段路线,开车很快但停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与此相比的骑车体验却如丝般顺滑。大家会倾向选什么?

荷兰街头的骑行者,图/yanyan

4)自行车文化:根深蒂固的“平等”

回到原点,自行车是如何成为荷兰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的?它又从什么维度影响了人们的心智呢?

一个完全organic的街头瞬间:交通协管、骑车带仨娃的妈妈、电车驰骋而过,图/yanyan

20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汽车所有者大量增长,与此同时,空气污染、与交通有关的死亡也大幅增长。在交通事故伤亡的高峰期,死亡人数每年远超过3200人。那时候的荷兰从二战后开始经济复苏,但大量的汽车、卡车、轻便摩托车纷纷撞向自行车、行人,特别是儿童。而政治家、政府规划者却在默许街道的机动化。于是,荷兰人自70年代起,不断表达不满,开展各种运动(Stop de Kindermoord),直到最终城市路政的建设以“自行车“为核心一点一滴地被重新塑造。时至今日,人们所看到的大规模的自行车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多来自于高速公路的预算,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了吧。


再多说一句,荷兰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历来有与“自然搏斗”的传统。而骑车这一通勤方式还可能顺带消除了社会地位间的差异:任何一个顶着十级大风在堤坝上艰难与自然抗争的骑行者,在那一刻,一定是同样的坚强并窘迫着。


荷兰在线特约撰稿 |yanyan

分类
产业

荷兰企业在中国:工业制造、化工与物流篇

在欧洲,荷兰堪称外国企业的制造中心。事实上,许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都已在荷兰建立了先进的制造基地,例如玛氏、可口可乐、亨氏等。   

此外,荷兰还拥有优越的物流、配送和交通基础设施,且靠近欧洲主要市场,是企业在欧洲取得制造和配送成功理想的一站式服务点。  

与此同时,荷兰的化工产业也非常发达,发展势头强劲,其化学品生产技术和质量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作为荷兰领先行业之一的化工产业在荷兰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在基础化工业、食品配料、涂料和高性能材料等领域全球领先。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和荷兰两国之间的商贸关系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目前,有超过850家荷兰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  

那么,在工业制造、化工和物流领域,荷兰公司在中国有哪些代表性的企业?它们的愿景如何?背后有何中国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本期为大家介绍以下企业:  

  

AkzoNobel 阿克苏诺贝尔

AkzoNobel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从建筑、船只、飞机,到汽车、手机、墙壁、木材…您的身边到处可以追寻到阿克苏诺贝尔的痕迹。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始于1792年,全心专注于供应可持续的、创新的油漆和涂料,以满足客户、社区及环境对可持续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公司旗下品牌阵容鼎盛,拥有多乐士(Dulux)、国际(International)、新劲(Sikkens)、 Interpon等著名品牌,在全球广受信赖。”

Huisman China 豪氏威马中国

Huisman China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豪氏威马集团成立于1929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集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海工装备企业,总部坐落于荷兰斯希丹。从助力油气田传统能源的开采输送,到促进新时代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豪氏威马紧随市场,不断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产品,并以其安全、高效、节能等优势享誉全球。为满足中国海洋工程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亚太及全球客户,豪氏威马于2005年在中国福建漳州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并在2007年全面投产运营,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团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我们的产品以海上重型起重设备、铺管(缆)设备、钻井设备为主。伴随全球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我们的起重机在海上风电安装领域牢牢占据了领先地位,其它风电安装系列设备也有着广泛的市场和应用,如3D运动补偿系列抱桩器、深水铺缆设备、伸缩式人行栈桥、折臂式起重机;大吨位拖带绞车、数字化定位稳桩平台、抛石设备等等。 ”

ICE 上海艾西伊建筑设备贸易有限公司 

ICE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一起来看:“自2011年以来,荷兰ICE免共振锤打桩不扰民,广泛应用于闹市区基础建设。本图展示的是上海建工用70RF免共振锤在地铁线旁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室内打钢管桩。ICE锤可靠性高,也成为海上风力涡轮基础安装的宠儿。”

MOOV Logistics  荷瑞国际物流(上海)有限公司

MOOV Logistics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一起来看:“MOOV起源于荷兰百年物流家族企业,于2013年开始,我们在中国主要港口设有仓库,提供货运代理、班轮代理、仓储管理和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MOOV承诺,无论困难大小,我们都将完成使命,推动您于中国与全球的业务前进。”

NTS Shanghai 莱腾仕精密机电(上海)有限公司

NTS Shanghai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NTS是一家高科技机械制造的外包生产企业。NTS于2005年在中国上海成立。我们研发和制造高精度机电一体化模组,如载台、真空互锁装置和机械臂。NTS的设计和产品帮助半导体和分析行业的中国公司更快地发展其技术能力和业务,并达到各自领域的顶级水平。”

Port of Rotterdam 欧洲门户鹿特丹港

Port of Rotterdam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鹿特丹港作为欧洲最大的门户港,其吞吐量中有四分之一和中国相关。50年来鹿特丹港一直致力于与中国客户,政府部门,业务伙伴充分沟通和联系,从而实现世界级一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鹿特丹港务局设立中国办事处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和欧洲尤其是荷兰的贸易往来,增进了中荷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TEESING 泰屹新(北京)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TEESING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泰屹新(北京)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是荷兰TEESING公司在中国的独资子公司,总部设在荷兰的Rijswijk市。20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用户提供广泛应用于气动、液压、仪器操作和介质输送领域内的接头、阀门、管子、组件及系统的高端连接解决方案。
泰屹新公司作为德国WEH公司在中国的独家授权代表,在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深耕多年,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国氢气应用领域,经过多年的积累,与众多高校、研究机构、氢气设备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以及燃料电池汽车OEM建立了良好紧密的合作关系。WEH的氢气应用产品也获得了中国客户的一致赞誉。”

Vanderlande 范德兰德物流自动化系统

Vanderlande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范德兰德是面向未来的物流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先合作伙伴,专注于机场行李处理自动化和快递包裹分拣自动化领域,同时也是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

范德兰德自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已在中国为众多客户提供了领先的世界级先进物流自动化处理系统。目前,范德兰德中国已经实现了全方位的本地化运营,并在范德兰德中国20年之际提出了全新的‘中国智造‘理念,旨在为更多中国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系统与服务。”

VDL ETG 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VDL ETG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VDL集团是一家国际性工业企业,致力于工业半成品和成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集团创办于1953年,总部位于荷兰埃德霍文。VDL集团拥有104家子公司,分布于20个国家,拥有16800多名员工。
集团旗下的威特立创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美丽的金鸡湖畔,拥有22,000平方米生产面积,员工总数450余人,为高科技资本设备行业和生产机械化领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机电一体化(子)系统和模块系统集成的业务。公司有志于成为高科技机电行业首选的合同制造商,并致力于和客户携手共进,使世界更智能、更健康、更绿色。”

Walraven  沃雷文集团

Walraven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沃雷文集团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支架系统和锚固解决方案,沃雷文上海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成品及抗震支架、锚栓、预埋槽、防火及电气、屋顶及支撑等产品系统,凭借行业领先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得到了广大中国客户的认可。”


接下来,我们还会介绍提供专业服务与产品的更多荷兰企业,敬请关注!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或者与荷兰公司拓展业务?请前往下面官网:https://www.netherlandsandyou.nl/your-country-and-the-netherlands/china

分类
产业

荷兰企业在中国:农业食品篇


荷兰拥有“小国大业”的全球美誉,是农食技术和生产领域的世界级强国。

荷兰拥有超过5300家农产品相关公司,农产品出口仅次于美国。事实上,共有12家全球排名靠前的农产品公司选择把企业的生产或研发基地设在荷兰。

与此同时,荷兰农业凭借“荷兰黄金三角模式”,即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互为结合,又互为依托,作为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成为“可持续、高科技”的现代农业典范。

此外,荷兰农业注重营商环境的打造,其在农产品领域的私人研发投资在欧洲排名第二。

目前,有超过850家荷兰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得益于中国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在华荷兰企业获得了充足的机会,这有助于提高荷兰的创收能力。

本期我们将分享系列第二篇:农业食品篇。

Agrifirm 绿赛中国

Agrifirm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一起来看: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农业合作社,荷兰皇家农业集团(Agrifirm)致力于为后代创造负责任的食物链,Agrifirm 主要聚焦幼龄动物营养、预混料、浓缩料和功能性饲料添加剂,销售网络从南向北覆盖整个中国,真正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技术带入中国动物管理产业。”

Aviko 爱味客

Aviko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一起来看:

“2007年,爱味客进入经济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用匠心铸就品质,以实力演绎品牌力,为中国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及服务。进入中国市场15年,爱味客始终将中国作为第二故乡,聚焦中国餐饮市场,专注本土餐饮品牌,不断创造新的可能,为中国餐桌带来欢乐。”

VanDrie Group 荷兰范德利

VanDrie Group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

一起来看:“荷兰范德利(VanDrie Group) 集团为世界各地的顾客提供符合其要求的高品质犊牛产品。范德利集团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已发展成犊牛产品综合性行业巨擎,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犊牛产品供应商,年销售额占欧洲市场份额的28%,现有犊牛饲养基地超过1200个,在荷兰、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地拥有30多家子公司,后续业务将辐射至全球市场。
结合范德利集团的一体化质保系统安全卫士 (Safety Guard), 集团保证了犊牛产品所能达到的高品质、安全和味道鲜美的要求。近年来,范德利集团将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列入集团战略目标,并承诺2025年之前,荷兰境内所有肉类加工厂将实现无气体排放生产。”

FrieslandCampina  荷兰皇家菲仕兰


FrieslandCampina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一起来看:

“荷兰皇家菲仕兰是世界十大乳制品公司之一,创建于1871年。旗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美素佳儿广受青睐,同时运营餐饮渠道和乳品配料业务。菲仕兰将‘自然滋养’的理念渗透到全产业链中,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Heineken 喜力中国


Heineken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一起来看:

“喜力®品牌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19年5月起,喜力中国强强联手华润啤酒长期战略合作开启,进一步提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致力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高端啤酒。在中国推出了众多全球性品牌和丰富的产品组合:喜力®, 红爵,苏尔,悠世白啤等产品。  

公司旗下喜力®品牌2020年在中国市场推出全新口味喜力®星银™;2021年3月上市红爵啤酒,将喜力旗下第二大啤酒品牌带给中国消费者;同年8月, 悠世白啤进入中国市场, 为广大啤酒饮用者带来纯正的阿尔卑斯风味优质白啤。”

Nutreco China 泰高中国


Nutreco China 是如何描述自己的?一起来看:

“设想一个出生在2020年的孩子——数字原住民、世界公民、杂食者。就像当今地球上其他80亿人一样,蛋白质是他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泰高,我们的业务即是为优质蛋白质的生产者提供支持。我们的使命是——哺育未来。

荷兰泰高集团是一家领先的动物和水产营养企业,提供超越营养的解决方案。我们提供一流技术、产品和服务,帮助我们的客户以可持续的方式生产更多的饲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

接下来,我们还会介绍设计及创意、物流、工业制造等领域的更多荷兰企业,敬请关注!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或者与荷兰公司拓展业务?请前往下面的官网:https://www.netherlandsandyou.nl/your-country-and-the-netherlands/china

分类
文化 艺术

艺术的韧性:荷兰艺线2023再起航,在挑战中联结网络与现实

在过去三年中,全球文化与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在物理空间与精神世界中都经历了备受挑战的特殊时刻,同时也展示出了如同艺术作品穿越时空般的韧性。

荷兰艺线NCIO就诞生于这样一个新冠疫情造成艺术断联时期,如今在逐步恢复如常的艺术土壤与空气中,我们将继续陪伴中荷艺术界从线上到下线,开启今年的荷兰艺线。

2023年度的首期推介,将由知名荷兰策展人何京蕴(Anouchka van Driel)为我们从文化角度窥探荷兰当代影像艺术的一隅。

策展人阐述:

“艺术和文化对社会的普遍价值毋庸置疑,但具体价值一直在争论中。如果想象一个没有艺术人性化效应的社会,你将不得不舍弃很多生活的乐趣以及社会和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东西。当我们谈论艺术和文化的价值时,最重要的因素通常是内在的——艺术和文化如何照亮我们内心的生活,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

这组视频的共同主题是呈现艺术家从制作者的角度对艺术和文化现象及其价值的批判。这些视频本身也是独特的影像艺术作品,试图从多个视角探究文化。它们通过不同的策略实现这一目的,例如通过研究艺术家的个人艺术生涯,调查艺术家与父母的关系,以及通过揭示一个被其员工永久冻结罢工的博物馆的内部运作。通过这些独特的视角,我们可以通过我们与艺术品、艺术家和我们参观的博物馆的相遇,来思考文化带给我们自己生活的价值。”

——何京蕴(Anouchka van Driel)

影像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的实验性艺术家和电影制片人在探索影像和声音的结合时,创造了早期的实验电影作品。逐渐地,这种使用新型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今天,当代影像艺术具有非常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涵盖了电影、录像、数宇图像、装置艺术、互动媒介等多种形式,已经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那么,在荷兰,当代影像艺术发展地如何?艺术家通过何种视角剖析社会、文化和生态?


《秘密罢工梵高博物馆》 

作者:艾丽西亚·弗拉米斯(Alicia Framis)

《秘密罢工梵高博物馆》 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秘密罢工梵高博物馆》 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里,一切都很平常。从室外开始,一辆载着学童前来参观博物馆的大巴车已经准备好进入,员工们正在执行他们日常的任务。摄像机在建筑物中巡游,从外面的人行道开始,然后逐层向上移动。当拍摄进行时,所有正在进行的活动——如果有的话——都停止并被冻结。每个人都瘫痪了,从售票处的女士、清洁工、保安人员到其他几十名员工。留下来的是一种被暗中编排的肢体场景,它们停滞不前、看似毫无意义。弗拉米斯一直在想,如果我们停止每天都做的事情,就这样日复一日、时复一时,那么会发生什么?在真正的罢工中,人们有意识地放下工具,作为达到另一个目的的手段,而弗拉米斯的秘密罢工表演则是关于与我们自己的对抗。罢工可以是个人的、小型的、谦逊但却充满力量的;如果每个人每天停下工作几分钟来思考或抵抗,这可能比一次大规模计划好的罢工更危险。

艾丽西亚·弗拉米斯,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关于艾丽西亚·弗拉米斯

艾丽西亚·弗拉米斯是一位西班牙/荷兰艺术家,居住和工作在阿姆斯特丹,因其对当今社会的妇女和少数民族问题的社会参与而被认为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作为一名艺术家,她进行了大规模的干预,以撼动系统和惯例。她的干预,通常是与市民合作完成,可以看作是结合了艺术、建筑、设计、服装和表演的社会雕塑。公众参与是弗拉米斯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作品为共同生活创造了新的可能性。

弗拉米斯的作品已经广泛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和公共空间展出。她的许多作品被永久收藏,包括美国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赫希霍恩博物馆、中国北京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美国的纽约巴里奥博物馆、费城博物馆、瑞士的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荷兰的博伊曼斯·范·本宁根博物馆、日本的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和荷兰的拉博艺术收藏等。弗拉米斯代表荷兰参加了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荷兰馆(2003年)。

《如何向我的父母解释?》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如何向我的父母解释?》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你是否曾经试图向你的父母解释你的工作以及你的热情所在?这通常是徒劳无功的——你逐渐走自己的路,在成长的家庭之外发展自己的兴趣,而在许多情况下,家庭历史、性格和复杂的关系也会妨碍这一过程。

对于视觉艺术家而言,这甚至更加困难。在艺术的语境下,艺术家们可以理所当然被理解:他们接受过培训,可以通过特定的话语来解释和推广他们的作品。但是,这种话语并不能帮助他们与父母建立联系:亲爱的儿子或女儿的艺术被小心翼翼地避免作为谈话的话题(就像宗教和政治一样),以保持和平相处。

这个可识别的主题是莱纳特和桑德视频系列的灵感来源。他们招募了几位创作抽象而晦涩作品的艺术家,并将他们与父亲和/或母亲一起置于中立的灰色空间中——艺术家总是非常微妙地坐在略低的椅子上。由此产生的对话是令人痛苦的对峙,但这个过程也常常令人感动,有时也很滑稽。

关于莱纳特和桑德:

莱纳特和桑德是两位荷兰艺术家,这对朋友认为独自工作越来越无聊,决定合作进行与艺术相关的项目。自从他们的第一个视频《巧克力兔》(Chocolate Bunny)以来,他们一直在制作商业广告、电影片头、艺术电影、纪录片和装置艺术。他们的目标是制作简单而具有沟通性的作品,几乎不考虑当代艺术和商业项目之间的现有界限。他们高度美学化、幽默和专注的作品经常以简单但非常有效的方式挑战媒体及其观众。他们的作品被选入纽约、里约热内卢和奥伯豪森等国际电影节。

桑德尔·普拉格(Sander Plug)(1969年生)是一位导演、摄影师、视觉艺术家和设计师,以其理念驱动的方法、极简主义美学和构图语言而闻名。他的一系列作品为他赢得了众多奖项和国际荣誉,如安迪金奖、Clio Image、荷兰设计奖、英国箭头奖和米兰设计奖。拥有工业工程学位和美术硕士学位的Sander拥有一种真正无法复制的风格,将巧妙创意和精细执行的最佳部分融合在一起。他还是莱纳特和桑德工作室的创意总监。

勒纳特·恩格尔伯特(Lernert Engelberts)(1977年生)是艺术总监、电影导演和视觉艺术家,以其概念电影、装置艺术和敏锐的时尚美学而闻名。在冷幽默感驱动下,他简单而惊人的方法赢得了众多奖项、国际荣誉和行业广泛认可。自2007年以来,他是莱纳特和桑德工作室的创意总监之一。

《我的艺术家生涯,南·乌弗》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我的艺术家生涯,南·乌弗》图片鸣谢艺术家以及LIMA

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她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在长岛,喜欢观看船只的来来往往,而不是与其他孩子玩耍。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一生。去哪里,来自哪里?11岁时,南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因为这是她能够做自己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她便“戴上了眼罩”,艺术成为她的生命之火。

“我的生活”(My Life)是关于生命本身的三部系列短片。这个系列涵盖了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主题:家庭、爱情、失落、成功和痛苦。在这些短片中,杰出的女性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她们都追随自己的激情,过着自己梦想中的生活,但代价是什么呢?

关于拉克&穆斯肯斯:

2002年,奎琳和海伦娜(Quirine & Helena)在巴塞尔的蝰蛇节(Viper Festival)上凭借短片《塔》(The Tower)获得了蝰蛇奖(Viper Award),该短片讲述了一个奥地利贵族嬉皮家庭的故事。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购买了该短片,以研究其叙事和编辑技巧。她们的电影和纪录片,如《庆祝》(Celebration)、《回来的凯特》(Come Back Kate,)、《我爱威尼斯》(I Love Venice)和《回到过去》(Back to the Past),均由Films Transit International Montreal、Eye International Amsterdam、LIMA Amsterdam、Off the Fence Amsterdam / London和Video Data Bank Chicago发行。


荷兰艺线 NCIO 2023

视觉艺术和设计项目合作伙伴:

LIMA

(Living Media Art Foundation)


LIMA 工作室,图片鸣谢LIMA

LIMA 工作室,图片鸣谢LIMA

LIMA 工作室,图片鸣谢LIMA

关于LIMA:

LIMA是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杰出媒体艺术平台。LIMA的所有活动旨在促进对媒体艺术和技术的批判性理解,并实现对媒体艺术的可持续访问。在国际层面上,LIMA是媒体艺术保存、研究和分发领域的先驱和专业中心。作为一个发行商,LIMA代理一系列艺术家——从早期先驱到新兴艺术家,并支持他们展示和推广新作品。LIMA收藏了Lijnbaan Center、MonteVideo、Time Based Arts和De Appel的藏品。


荷兰媒体艺术的记忆不仅通过LIMA的收藏和档案得到保留,而且通过她面向各种博物馆、艺术家、档案馆和收藏家提供的数字资料库和保护服务得到保留。与跨学科的国内和国际网络合作,LIMA研究和开发为艺术家和机构提供服务和工具,以及处理数字艺术的方法和实践。LIMA积极制定最佳实践指南,开展案例研究,并通过项目、讲座、演示和研讨会分享知识。通过各种(在线和离线)项目、活动和活动的公共计划,不断探索保存和分发媒体艺术的新方法。

是的,当代影像艺术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蕴含着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本期介绍的这些来自荷兰的当代影像艺术作品,以艺术家对艺术和文化现象及其价值的批判为基调,通过多样的路径和不同的角度来探析文化和生活背后的关系,是否也唤起了你的关注和思考?

分类
教育 社会

人人都想上大学,但这并不是社会所需

获得实用学位应该和获得理论学位一样有吸引力。

我们通常认为荷兰、德国和瑞士这一区域的欧洲国家在职业教育或所谓双轨制上拥有众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社会认知与群众基础。其实,最近在荷兰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短缺,但职业课程却越来越不受欢迎。数据告诉我们,从VMBO到HBO,招生人数都在下降。

生活在荷兰的人们,包括华人群体,已经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一段时间了:等待好几个月,才能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好太阳能电池板。有一些人甚至等几个月才能去做手术。孩子们经常因为老师生病而被送回家。

这些本地的生活体验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所以常常不会在大众媒体上读到。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来讲,人们其实已经真正感受到专业人员的长期短缺。与此同时,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职业培训。比如某护理学院,选择的学生甚至比一年前少了十分之一。只有那些没有大学可供选择的专业教育机构的招生人数没有下降: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和酒店学院。

在西欧的成熟社会,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大家默认欧洲更加成熟理性、尊重现实,也就是这些中产阶级中没有那么多虚荣和浮夸,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仍然想尽可能地 “高大上”,去接受 “白领 “教育。

其实从各国教育专家和各地社会管理的角度,蓝领——才是社会正常运作所需要的。

这一现象在中国最近也引发了热议,华语互联网上流传着“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的说法,就是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直面社会现实。不过这与荷兰不同的是,两国就业市场冷热需求情况不一样,在中国大陆更多的是由于紧张的就业形势,社会希望说服中国大学毕业生去从事所谓的曾经“看不起”的工种,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就业难”问题。荷兰在这件事情的另一面——“用工荒”。

荷兰在线NLO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们在宣传荷兰优势方面不遗余力。譬如,全世界都公认的“荷兰儿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群体”我们就经常提及。其实,如果深入本地社会生活的层面,你会发现如今荷兰学生上升的压力早在小学就开始了。(仅在荷兰内部横向对比,无中国-荷兰对比意图和参考性)

官方部门预计,从2027年起,上havo/vwo的小学生将比上vmbo的多。这个比例过去是相反的。2009年,56%的学生在vmbo上学,44%的学生在havo/vwo上学。最近十几年间的这些增长,并不是因为学生突然变得更聪明或更勤奋。在荷兰家长的压力下,为了获得高级普通中学或预备科学教育学位,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有偿辅导和家庭作业的“帮助”。

“这是年轻人的一种商业考虑。如果你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可以赚得更多”。为了买得起房子,为了旅行,反过来,为了让你的孩子上大学,高学历似乎比以前更重要,这真的是正确的吗?

您是否还记得,三年前,荷兰的护士们因为在第一次新冠疫情浪潮中努力工作而在社会上获得了大量的掌声。然后他们却不得不等待很长时间,甚至进行罢工,才能获得一次性奖金以及在工资单上多赚一点。

如果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在呼唤技术工人,这就应该要体现在工资的上升层面。比如从今年开始,小学教师的收入已经和中学教师一样多。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护士每月的毛收入约为2,300欧元(约合17,500元人民币)。等到她或他有了相当的经验,这些护士的工资就会上升到最高4,200欧元(约合32,000元人民币)的水平。

但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十年后的收入是所有人中最高的。

如今面对这样的现实,荷兰社会内部也在寻求改变,人们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医疗保健系统就会很拥挤,教育也是如此。

现在的大学的收入来自按学生人数的付费,因此,大学使劲浑身解数来招募尽可能多的符合基本入学条件的学生,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国际学生偏多、本地学生体验与住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读大学并不真正适合每一个人。

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地方,获得实用学位和理论学位应该变得同样有吸引力。社会需要能够进入飞利浦和ASML的顶尖科研人员,也需要支持本土社会的护士、教师、太阳能板安装工和屋顶维修员。

许多学生实际上更适合实用的职业或专业教育,而非理论教育。

您觉得呢?

分类
产业

荷兰:用电池创新续航可持续未来

荷兰以其开放的经济、密切的政商合作、开放的供应链网络以及能源技术的联合创新而闻名。

这使得新兴的电池技术可以更快地推向市场,通过利用荷兰电池产业现有设施和知识产生商业价值。

荷兰电池产业现状

荷兰能够在欧洲电池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除了对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更重要的是依托荷兰紧密的产学研结合,使得电池公司能够与诸如大学等科研机构互相托举,分享创新成果。

凭借着荷兰现在已经具备的一系列复杂的生产工艺和机器,以及开发新一代电池所需的薄膜技术和等离子体化学领域的专业知识,这种产学研智慧网络内的知识共享更促进了荷兰的电池生态系统的发展。

与欧洲其他大型汽车市场不同,荷兰市场是OEM中性的,这使得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都能在荷兰得到发展。荷兰与德国的电动汽车OEM和知识合作伙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其电动汽车物流市场也很发达。

同时,荷兰在电气化领域还拥有知名的测试和检验设施。荷兰目前在六大主题上引领电池行业发展,包括电池材料与电池设计;电池的回收再利用;安全性;经济可行性;能源存储和配电系统

从2020年起,荷兰已经将上述主题归纳成了一项电池行业的国家战略措施,以达到降低对自然资源依赖性的最终目的。

荷兰电池产业价值链条

荷兰电池产业的价值链条有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公司、科研机构发挥着自己的技术专长。

价值链条的第一部分是原材料与活性材料 (Raw & Active Materials)。其中Differ、E-Magy和Sald等企业和机构主攻原材料与活性材料。

价值链条的第二部分是电池组(Battery Cell & Pack)。电池组部分的关键团队有Aquabattery、Brendenoord和Cleantron等。

价值链条的第三部分是应用,这部分有着最多的活跃企业与团队。诸如Alfen、Alius、ATEPS、BAM、Batenburg和Centrica等科技公司在工业、存储与电动交通产业发光发热。

第四部分是应用科技(Applied technology)。Allego和Alliander等企业在充电、服务与IT方面发挥着作用。

第五部分是测试与检验。电池安全检测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电池实验室等机构引领荷兰电池行业测试与检验方面的发展。

第六部分是回收再利用。ARN和BASF等公司在电池的回收再利用上有着一技之长。

当然,荷兰电池产业离不开知识研究。阿姆斯特丹电化学中心、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科研机构源源不断地为荷兰电池产业输送前沿的知识。

与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使得荷兰成为发展投资电池产业的首选

荷兰的电池材料研究项目是一个国家性的科学议题。

8年多的时间投入,逾千万欧元的资金投入,让荷兰全国各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得以施展拳脚。其中比较知名的研究机构有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特温特大学,TNP-Hoslt Center,AMCEL,Meet Munster。每个科研机构都有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专长,而且这些机构遍布荷兰的各个地区和角落。

以代尔夫特理工大学(TUD)为例,其中有横跨8个学院的超100名研究员参与电池科技的研究,覆盖了整条电池产业的价值链条。这些知识并不被困于象牙塔,而是紧密与业界中顶尖的商业伙伴合作,构建起了许多全国性的甚至是跨国性的电池科技网络。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电池技术研究领域的设施先进,校内的电池实验室让TUD的研究者们可以关注电池材料的发展,处理,组装和生产,还可以关注新电池材料技术,如钠离子,氟离子以及固态电池技术以及更宏观的电池能源的评估与管理。

先进的测试与检验设施

荷兰有着世界一流的电池测试与检验设施。很多机构,如Connectr的创新实验室、DEKRA的电动汽车电池检测中心、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电池实验室、电池安全检测实验室(Battery Safety Test Lab)都有着出色的设施和设备。

荷兰在以下测试与检验领域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有着专长:专业的电池循环分析(循环寿命,功率,温度依赖性,压力依赖性);从电极到邮袋/硬币电池组件的材料;丰富的电池化学知识(锂金属,硅,石墨,硬碳,LFP,NMC,LMNO,LFP等,固态电解质,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钠离子化学,镁离子化学,氟离子化学) ;监测结构,化学变化和形态变化的分析工具(直接访问x射线和中子衍射,固态核磁共振,SEM) ;以独特的实验方法,在电池运行期间监测电极中的Li,以建立降解机制,内阻的起源等(operando中子深度分析,operando固体核磁共振);计算模型来预测冲击电极/电池的形态和能量性能的维度,以及从头算来预测离子迁移率,材料稳定性;以及接口工程(PLD, ALD, PECVD)。

基于这些知识与能力,荷兰的电池检测与验证机构可以实现以下测试:便携式密封蓄电池和电池在预期使用和合理可预见的误用下安全操作的试验(IEC 62133);一次和二次(可充电)锂电池和电池的测试方法,以确保其安全性 (IEC 62281);用于工业应用(包括固定应用)的二次锂电池和电池的安全操作测试(IEC 62619);工业应用中锂蓄电池和电池的测试(IEC 62620);用于观察用于电动汽车推进的二次锂离子电池和电池块的可靠性和滥用行为的测试程序,包括纯电动汽车(BEV)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IEC 62660)等。

合作与商业支持

在当前的环境下,荷兰大力鼓励电池产业的创新。电池能力中心(Battery Competence Center)是为希望在荷兰电池技术领域合作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公司、知识机构和(公共)组织提供的创新项目。荷兰的高科技、电池、运输和航运业在电池能力中心汇聚力量。

目前,荷兰的电池能力中心有三大主题,分别是电池系统、二次利用与回收,以及电池材料。其中6家小型公司,25家中型公司和17家大型公司关注电池系统的发展,5家公司关注于电池的再生产与二次利用,6家公司关注于电池拆解和材料回收,4家公司关注于物流与安全性。

除了电池能力中心,Connectr的出现使得公司和机构间的合作成为可能。Connectr是一个三线共进的合作项目,重点关注在全球范围都有着极大价值的已经蓬勃发展的三项关键技术:电力工程、电化学储能和可持续传动系统

目前,Connectr正在开发一个12000平方米的新能源创新设施。该设施将覆盖价值链,包括研发、教育和共享测试设施、办公室和会面解决方案,以接待能源技术相关的公司和机构,并支持他们的计划。该设施位于阿纳姆,那里是大多数能源、科技和氢相关公司的所在地。

荷兰电池产业愿景

电池作为重要的储能工具,是荷兰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电池的创新概念上,荷兰已经有专家们正在与合作伙伴合作,创造一种基于3D技术和固态电池的革命性新电池;在电力能源交通上,荷兰在开发和生产装载基础设施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既适用于普通电动汽车,也适用于公共汽车的装载码头等重型运载工具;在电力存储与运输上,荷兰已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园区进行大规模的大容量电池存储,以避免电网拥塞和减少弃电;在安全性与数据安全上, 荷兰在测试、认证和检测高压和中压元件方面全球领先。

目前,荷兰在国家层面上鼓励电池产业的发展。国家鼓励和支持国际业务,并为吸引国际人才和助力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未来,更多的中国企业可以与荷兰的研究机构、大学院校联手,深入研究与发展上的合作,更好的利用荷兰智慧和地理位置的双重优势来实现电池科技的发展和商业上的共赢。

分类
产业 健康 可持续

“荷式”可持续科技:从一粒细胞到美味汉堡

荷兰驻华使馆

提到可持续,我们往往想到可持续能源和环境保护,想到新能源与远方的森林与湖泊。然而,可持续也可以体现在我们每日消费的食物上,从食品的物流供应到餐桌上的一日三餐,变得有形且与我们密切相关。荷兰于2019年开展了一项国际运动——耕耘未来,致力于在全世界实现粮食安全和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

联合国宣布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突破80亿,到2037年人口将达到90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最近的预测,到2050年,肉类需求将增加73%。科学家们在努力研究通过人工培育肉制品来满足人们对肉类食品的消费需求,而这种创新离不开荷兰食品和生理学家的贡献。

图丨荷兰美食

在2012年,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波斯特(Mark Post)分析了从干细胞培育可食用肉制品的挑战与前景。他指出,肉的离体培养作为家畜肉类生产的替代方法之一,是研究的热点。

01

新旧人造肉

科学家们对于改变肉类获得方式的尝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在当时,美国化学家波耶在研究中发现,榨油和制造人造黄油后的大豆残渣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并可缠绕成股。这启发了他用这类物质制造清淡而又易消化的“肉类”,这便是现代超市中可以见到的植物型大豆蛋白肉的雏形。这种“人造肉”也被认为是“旧式”人造肉。在20世纪60年代,人造咸猪肉就已经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了。

在2020年12月,荷兰联合利华旗下的“旧式人造肉”公司植卓肉匠(De Vegetarische Slager)宣布与汉堡王达成协议,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325家汉堡王门店同时推出素食汉堡,并从2021年第二季度开始在全国推广。然而,旧式人造肉从本质上来讲是大豆制品,与我们所熟知的肉在口感和味道上仍有不同。

图丨Mark Post于2016 年SingularityU 荷兰峰会,Photo by Sebastiaan ter Burg (CC BY 2.0)

实际上,尽管波斯特(Mark Post)教授在十年前就开始分析人造肉的挑战与前景,利用卫星细胞生产生物人造肌肉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大约15年,但从未用于生产肉类。为了成为家畜肉的可靠替代品,实验室或工厂生产的人造肉应该高效,并应该模仿肉类的所有特征,如视觉外观、气味、质地,当然还有味道。而以这种思路和方式制造出的人造肉,被称为动物型干细胞人造肉(cultured meat),也被认为是不同于旧式植物型人造肉的“新式”人造肉。从干细胞培育可食用肉制品具有现实意义,由于人口的增长,未来可能需要用这种方式来生产肉类以填饱人类的肚子,并且人造肉可以减少因畜牧业及家禽养殖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节约大量的水和土地资源。

02

人工培育肉细胞技术的发展

培养“人造肉”属于医学上的组织工程学的范畴。所谓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是从动物体内取出细胞或者组织,模拟体内的生理环境,在无菌、适温和丰富的营养条件下,使离体细胞或者组织生存、生长并维持结构和功能的一门技术。

图丨mosameat.com,荷兰领军人造肉公司  

为了用肌肉干细胞培育出人工牛肉,首先要从牛的身上提取细胞组织,分离出干细胞。接着,研究人员需要将干细胞浸泡在含有糖、氨基酸、油脂、矿物质和多种营养物质的营养液中,这样,细胞就会吸收这些营养液中的营养,慢慢地生长分化,初步长成带有黏性的物质。第三步,是让它不断“长大”,拉伸成一根根小“肉条”。每根肉条长约2.5厘米,宽不到1厘米,薄得近乎透明。而只有把几千根肉条拼接在一起,再加入人工培育的动物脂肪,才能做出一个肉饼。2013年8月5日,波斯特教授在伦敦展示和烹饪了一个85克的汉堡肉,这块小小的肉饼大约使用了1万根小肉条。

03

中荷对人造肉态度的异同

动物型干细胞人造肉作为新鲜事物,如何被人们接受也是一个重要的议题。不同国家和文化语境中的人对肉的定义有不同,对新式人造肉的理解与看法也会不同。因此,荷兰知名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对中国人和荷兰人对肉类看法以及新式人造肉看法的研究。

这项研究发现中国人和荷兰人尽管对于某些动物器官是否是可食用的肉的界定存在分歧,但对肉类的定义都相对广泛,对肉类替代品的接受度也较高。研究也显示,中国人和荷兰人都认为人造肉主要与未来及其未来的社会影响有关。被采访者认为,人工肉与天然的肉类具有相同的物理特性,这意味着在肉类和人工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重叠,而且二者都被认为与动物有关。

但与此同时,人们认为人工肉的某些特性,比如说并不能直接从动物身上获取,使得人造肉仍与天然的肉类有区别。然而,由于中国人和荷兰人对肉类的定义相对宽松,人工肉的推广在这两个国家里会相对容易,接受度也会更高。在之前一项针对荷兰人的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受访者赞成人造肉的概念,52%的人愿意尝试。

04

荷兰的人造肉产业系统的现状

人造肉对环境的好处还有待证实,但专家们很清楚:必须改变我们目前的耕作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负担。对于如何将这种可持续性引入荷兰肉类行业,从渐进式地改善当前的养殖体系,到转向像人造肉那样的激进创新,专家们众说纷纭,意见存在较大分歧。尽管所有制造骨骼肌和脂肪组织的技术都已经进行开发和测试,批量生产这种新式人造肉仍然很有挑战性。考虑到人们未来对肉类大量需求的紧迫性,科学家们和初创公司也在不断努力。

图丨左:mosameat.com  
右:meatable.com

荷兰在人造肉的设想、计划和一些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当前人造肉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荷兰,有两家人造肉公司Mosa Meat 和 Meatable引领着人造肉行业发展。以Meatable为例,它表示会首先关注人造猪肉的生产,其次是人造牛肉。并预计从2023年开始,在商店中小规模推出首批人造肉产品,并于2025年进行产品的大规模推出 。

图丨荷兰强大农产品生态系统的图示,
As captured by ScaleUpNation

05

人造肉的推广前景

作为一种充满未来感的创新食物,动物型干细胞人造肉在荷兰等国科学家的研究下已经逐渐展露出推广的前景。除了暂时无法大批量生产出人造肉以外,人造肉相关的法规仍然缺失,与人造肉有关的知识还未普及。然而,人们对肉类的需求使得人造肉的市场已经存在,这是人造肉得以推广的天然优势。

图丨pixabay.com

波斯特教授之前对于荷兰人对人造肉接受程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更多的了解将来由于人口增长可能出现的食物危机,动物福祉和环境保护有关的信息,人们对于肉类替代品的接受度会提高。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造肉生产力的提高、相关政策的完善以及人造肉相关信息的普及,人工培育的肉制品将被端上我们的餐桌,让我们在日常享受美味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

分类
艺术

致敬经典全新呈现,一场真正“出圈”的荷式音乐艺术盛宴!

从阿姆斯特丹GoYa四重奏到鹿特丹小交响乐团、荷兰管乐团2023年新年音乐会;再从世界传奇DJ阿明哥领衔的Trance经典大串烧,到由当代设计工作室Studio DRIFT联手打造全新震撼经典歌剧;从古典到流行、从西方至东方……

本期荷兰艺线带来了一场真正“出圈”的荷式音乐艺术盛宴,一起来感受各位卓越的音乐家及制作人对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体裁恰如其分的呈现与演绎。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 荷兰管乐团2023年新年音乐会 

荷兰管乐团的新年音乐会已经与元旦密不可分,就像滑雪和维也纳圆舞曲一样。阿姆斯特丹“Parool”报这样评论:“很难想象新年还有比荷兰管乐团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举行的新年音乐会更美好的打开方式。尽管忧郁从未远去,每次当(音乐会)结束时,都会有同样的感叹:如果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音乐家,就不会再有战争了”。

“荷兰音乐春晚”:荷兰管乐团2023年新年音乐会

被誉为“荷兰音乐春晚”的第51届新年音乐会再次来临。本届新年音乐会以抒情民谣(Smartlap)为主题,荷兰管乐团以及来自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嘉宾将带您体验一场刺激、感人和令人惊喜的表演。从巴赫到荷兰民谣,从阿姆斯特丹的酒吧到活力四射的那不勒斯,荷兰管乐团与来自不同戏剧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嘉宾一起,为观众呈现一场盛大而独特的视听盛宴。

今年新年音乐会演出的嘉宾阵容强大,其中有与荷兰众多知名艺团合作、由 Béni Csillag 领导的合唱团Consensus Vocalis,该合唱团对荷兰东部的文化基础设施,如荷兰巡回歌剧院以及Sonnevanck剧院等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以荷兰管乐团(Nederlands Blazers Ensemble)、鹿特丹爱乐乐团(Rotterdams Philharmonisch Orkest)、荷兰大都会管弦乐团(Metropole Orkest)为代表的众多乐团的重要合作伙伴。还有由 Majed Saraydeen 领导的别具中东风情的合唱团TARAB Choir。它们用圆融的音质和深厚的唱功,全面展示欧洲数百年的声乐艺术。

最具冒险创新精神:荷兰管乐团

荷兰管乐团(Nederlands Blazers Ensemble,简称 NBE)堪称最具冒险创新精神的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成立于1959年,在音乐风格上,如今的荷兰管乐团早已突破了纯古典乐的藩篱,不仅涉足爵士、现代、民族音乐,还跨界与作家、诗人、导演、演员、舞者、设计师和视觉艺术家合作,近年来则尤其热衷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不断拓宽乐器和音乐的边界,也极大地丰富了听众的体验。

荷兰管乐团成立的初衷是一群充满激情并且富于冒险精神的艺术家们,因为拒绝墨守陈规,所以自成一派自由地演奏他们喜欢的音乐风格。半个世纪之后,荷兰瞬息万变的文化景观证明了荷兰管乐团走了一条正确无误的道路,并且将一如既往的探索充满新奇的方向。荷兰管乐团演奏各种时代、风格和文化背景的音乐,只要它能够刺激我们的感官,激发我们的想象。荷兰管乐团在舞台上的演奏以激情洋溢和欢快幽默著称。无数的音乐家,作曲家,诗人,演员,舞者,指挥,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在荷兰管乐团开创性的泛文化作品中找到了找到了彼此。

荷兰管乐团的20多位演奏家们平均每年都有80多场演出。除了他们生活的阿姆斯拉特丹外,他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艺术家们在荷兰和国外大大小小的场地巡演。荷兰管乐团还曾随荷兰政府官方演出访问印度,泰国和土耳其等国,并在伦敦知名的逍遥音乐节上演出。 

在对演奏曲目的选择上,荷兰管乐团不会拘泥于时期、类型或文化背景,一切都只以打动人、引人深思的音乐本身为标准。荷兰管乐团音乐风格之多元丰富,从这次的曲目单中便可窥得一斑。

本次音乐会曲目单:

《约翰受难曲》开场曲——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圣教军之歌》——那不勒斯民谣

《一杯皮克塔努西》——哈利·德格罗特

《极线》——卢卡斯·巴克 与 科比·巴克(2022年作曲比赛获奖者)

《铁的诅咒》——韦尔约·托儿米斯

《在我的内心深处》——雅普·瓦尔霍夫

《新兵之歌》——玛丽安娜·萨多斯卡

《片刻的音乐》——亨利·珀塞尔

《重新混音》——史蒂夫·马特兰

《4个零》——莱米斯·乔弗雷 与 乔布·赖恩哈特(2022年作曲比赛获奖者)

《哦,神奇的夜晚》——费尔鲁兹

《灯塔》——丹尼尔·赫斯克达尔

《乌得勒支》——琳达·格博尔斯,蒂姆·文霍文 与 梅特·阿克曼(2022年作曲比赛获奖者)

《格罗西的老人》——罗马尼亚民谣

《圣母悼歌·当肉体消亡时》——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

《我真的会把你的酒给你》——哈利·德格罗特

《阿查法拉亚》——暴烈幼犬

《圣教军之歌》——那不勒斯民谣

“青年作曲家合作计划”

荷兰管乐团的创新精神更是体现在培养新的杰出音乐人才方面。与每场新年音乐会一样,荷兰管乐团作曲比赛的获胜者——面向 18 岁以下的年轻人——将有机会与荷兰管乐团的音乐家们一起表演自己的作品。 这三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作曲家(或二重奏)将很快在音乐厅演出:Linde Geboers、Laimis Jofre & Job Reijnhart 和 Lucas Bakker。 

世界传奇DJ阿明哥领衔《Trance经典大串烧》

《Trance经典大串烧》集结荷兰著名电音厂牌Armada Music的经典Trance作品,将珍贵的回忆完美化身现代舞池,带领观众回到音乐辉煌的早期时代。世界传奇DJ阿明哥(Armin van Buuren)等顶流DJ的永恒曲目,对任何流派的歌迷来说,都是经典的终极收藏。

“最佳全球厂牌”:Armada Music

荷兰著名电音厂牌Armada Music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电子舞曲厂牌,由五代DJ之首的Trance巨星阿明哥Armin Van Buuren联合Maykel Piron、David Lewis共同创立。作为国际舞曲奖“最佳全球厂牌”的六次获奖者,Armada Music拥有全球最大的舞曲库,超过40,000张唱片和众多国际顶流艺术家。

那么,《Trance经典大串烧》中带来了哪些经典trance曲目呢?

Tracklist

System F – Out Of The Blue (Matt Fax Remix)

York – On The Beach (Kryder Remix)

Three ‘N One presents Johnny Shaker – Pearl River (Icarus Remix)

The Space Brothers – Shine (Jody Barr Remix)

Three Drives On A Vinyl – Greece 2000 (Dave Andres Remix)

Lange feat. Skye – Drifting Away (GVN Remix)

Chicane feat. Moya Brennan – Saltwater (Kevin de Vries Remix)

Vincent De Moor – Fly Away (KhoMha Remix)

Armin van Buuren – Communication (AVIRA Remix)

The Thrillseekers – Synaesthesia (UMEK Remix)

Lost Witness – Happiness Happening (Rub!k Remix)

Veracocha – Carte Blanche (Ilan Bluestone Remix)

Gouryella – Gouryella (Alan Fitzpatrick Remix)

Saltwater – The Legacy (ReOrder Remix)

Jurgen Vries – The Theme (Binary Finary Remix)

Binary Finary – 1998 (20th Anniversary Remix)

Signum feat. Scott Mac – Coming On Strong (ReOrder Remix)

Warrior – Warrior (Mark Sherry Remix)

Trance音乐在发展的40余年间,不断变化和适应新潮流。但同时制作人们也经常从90年代至2000年代流行的Trance音乐中汲取灵感,将传统与现代融合起来。与电子音乐范围内的许多流派一样,Trance音乐拥有大量经典曲目。而在《Trance经典大串烧》中,集结了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好的Trance经典曲目。

戴上耳机,播放音乐,打开Trance大门,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全新技术与震撼视觉 再现古老歌剧《奥菲欧》

荷兰著名的设计工作室 Studio DRIFT,联手荷兰巡回歌剧院,将巴洛克风格的《奥菲欧》搬上了歌剧院。《奥菲欧》是至今仍在表演的古老歌剧,由蒙特威尔第于1607年创作,然而此次 Studio DRIFT 却运用了一种创新的技术来作为《奥菲欧》的舞台呈现,它就是“Ego”。

“Ego”在舞者表演时会悬挂在上方,并且随着舞群的情境转变而变化,有时候他就像固定竖立在那,有时候就如流水般滑动。这场剧场表演不只是一般的歌舞剧,更是一场大型的艺术创作品,并且与人结合、互动与呼应,不同的舞蹈、场景、声音都与不同的“Ego”装置形成独一无二的场景与体验,欣赏表演的过程宛如在欣赏艺术品创作。

戏剧性的自我雕塑:大型艺术装置“Ego”

大型艺术装置“Ego”由长达16000米的反光超细尼龙线手工编织而成,轻透体块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抑或星河,时而像固体竖立,时而像流水滑动,随着剧情舞动变幻,展现台上舞者与歌唱者的内心世界。作品集合舞蹈、音乐、声音、雕塑和科技,透过科技能达到真实中无法表现出的视觉效果,并以惊人的力量与冲击,激发所有人感官,带领观众在感官世界中踏上情感之旅。

此次“Ego”的廓形是用矩形来作灵感发想。来自Studio DRIFT的Lonneke Gordijn认为,积木刚硬的角度、笔直的线条,是人类追求工艺之美的终极目标。为了使“Ego”的形状更为流畅,她使用了十公里长的极纤细反光日本氟碳线,悬挂于矩形柱子上。如此超大规模的制作使得Studio DRIFT必须自己开发纺织机来制作动态雕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打破彼此的预设立场、激励彼此,我们翻新了舞蹈、音乐、声效、雕塑原本的型态,勇敢地去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舞台模式,”Lonneke Gordijn说道。同时,歌剧导演Monique Wagemakers、编舞家Nanine Linning及Studio DRIFT一直密切地讨论著关于这部歌舞剧的概念,并都想打破自己既往的思维模式来创作。

Photo Credits: Marco Borggreve © Nederlandse Reisopera
Photo Credits: Marco Borggreve © Nederlandse Reisopera
Photo Credits: Marco Borggreve © Nederlandse Reisopera

Studio DRIFT

Lonneke Gordijn 与 Ralph Nauta 在2007 年创立了 DRIFT 工作室。DRIFT 工作室作为一支由64 人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致力于发展体验式雕塑、装置和表演。DRIFT 工作室通过使用技术来展示自然的现象和隐藏属性,以便从地球的潜在机制中学习并重新建立人类与它的联系。他们用科技表现自然,用已有的知识和想象的直觉去碰撞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平衡。

荷兰巡回歌剧院

“我们讲故事。大大小小的故事,关于爱与悲,关于喜与悲。关于人类的一切。”秉承着这样的理念,荷兰巡回歌剧院作为荷兰最大的巡回歌剧公司,65年来,一直热衷并践行用艺术和文化激励尽可能多的人。除了不断地开展新活动,尝试设计和新技术,荷兰巡回歌剧院还为年轻的歌剧制作人推出了人才培养计划,还拥有自己的 Reisopera儿童合唱团,并正在进一步扩大它们的教育和参与活动,吸引更多的受众。

传统歌剧与现代艺术结合:《奥菲欧》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音乐寓言

歌剧剧本:亚历山德罗·斯特里吉奥(Alessandro Striggio)

由荷兰巡回歌剧院(Dutch National Touring Opera)与Studio DRIFT以及Opera2Day联合制作

概念: Monique Wagemakers, Lonneke Gordijn, Nanine Linning

指挥: Hernán Schvartzman (Opera2Day)

导演: Monique Wagemakers

编舞: Nanine Linning (Dance Company Nanine Linning)

艺术装置“Ego”: Lonneke Gordijn (Studio DRIFT)

服装: Marlou Breuls

灯光: Thomas Hase

演员名单:与 Luciana Mancini, Sam Boden, Kirsten Witmer, Alex Rosen, Yannis François, Lucía Martín Cartón, Laurence Kilsby, Kevin Skelton, Nils Wanderer, Damien Pass.

纳妮娜·林宁舞蹈公司:Demi-Carlin Aarts, Mirko de Campi, Luca Cappai, Kimmie Cumming, Milan van Ettekoven, Anna Suleyman Harms, Boglarka Heim, Sergio Indiveri, Hang-Cen Lee, Kyle Patrick. 

与 La Sfera Armoniosa

视频:Concerto Media 

声音:Taco van der Werf

音乐总监:Myrthe van Dijk 

鹿特丹小交响乐团

肖斯塔科维奇《节日序曲》

柴可夫斯基《冬日之梦》

鹿特丹小交响乐团(Sinfonia Rotterdam)是欧洲著名港口城市鹿特丹最引以为豪的室内交响乐团之一。以指挥康纳德·冯·艾尔芬(Conrad van Alphen)为代表的鹿特丹小交响乐团以其独有的活力和灵动的表演闻名于欧洲,尤其擅长对古典音乐的演绎,并以古典音乐为基础不断进行新的创作。

鹿特丹小交响乐团指挥 Conrad van Alphen – photo by Marco Borggreve

音乐家们既是经验丰富的管弦乐演奏家,又是活跃的室内乐演奏家。乐团每个演出季都会献上30余场音乐会,并经常与各大音乐厅合作。乐团每年都会受邀在多伦音乐厅演出,且定期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和鹿特丹世界博物馆舞厅举行音乐会。除了在荷兰国内各地进行演出,鹿特丹小交响乐团也在德国、英国、斯洛文尼亚、墨西哥、俄罗斯、智利、巴西、中国等地进行国际巡演。因其精彩的表演,鹿特丹交响团曾获得荷兰著名古典音乐类奖项“频道经典奖”、“才华奖”、“得勒克唱片奖”等荣誉。

《节日序曲》

《节日序曲》是前苏联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54年,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它以热情、生动的音乐语言,庄严、辉煌的艺术形象,描绘了苏联人民欢度节日的景象。

《冬日之梦》

《冬日之梦》是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部大型作品,创作于1866年至1868年间。在柴可夫斯基的意识中,涌现和驰骋着想象、联想和回忆,包括对现实的悲伤感受和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美丽憧憬。而音乐的表达淳朴、真挚且富有民族色彩,十分接近于俄罗斯诗人,他的旋律写作天赋在第一和第二乐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Photo Credits : Jan Hordijk
Photo Credits : Jan Hordijk
Photo Credits : Jan Hordijk
阿姆斯特丹GoYa四重奏演绎经典

贝多芬 F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Op.59-1

《F大调第七弦乐四重奏》是标号为Op.59的三部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一部,创作于1806年,题献给拉祖莫夫斯基伯爵,属贝多芬的中期作品。拉祖莫夫斯基是俄国驻维也纳大使,也是贝多芬的赞助人。这部作品正是贝多芬响应他的“号召”而作。

阿姆斯特丹GoYa四重奏

阿姆斯特丹GoYa四重奏诞生于2014年,由来自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四位女性音乐家Sylvia Huang、Mirelys Morgan Verdecia、Saeko Oguma和Honorine Schaeffer组成。在获得由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颁发的著名的“沙龙奖”之后,GoYa四重奏录制了两场勃拉姆斯和舒曼四重奏专场演出的专辑。她们的曲目非常多元,从海顿、舒伯特到拉威尔、巴托克。阿姆斯特丹GoYa四重奏曾应邀参加多个国际音乐节,他们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举办的贝多芬在线音乐节期间录制了“F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2022年8月,他们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举办了首场专场演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你们彼此如此信任,相互欣赏,没有人试图超越,甚至没有人有丝毫的炫耀。” 、“贝多芬的故乡维也纳为这场演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就像全球各地的网友所感慨的,通过音乐和情谊,这四位音乐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并为大家献上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呈现。

荷兰驻华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艺术

聚焦荷兰录像艺术,感受移动影像的诗意

在当代艺术中,影像艺术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在荷兰视觉艺术家的策划下,短短一分钟的视频和声音可以拥有治愈自我和外界的力量;通过“片段”和“碎语”的录制影像,艺术家探讨和聚焦历史和个体叙述中语言的双关和复杂意义。

此外,在荷兰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的作品中,我们得以感受到浪漫主义、自然和崇高从未走远;与此同时,艺术家菲奥娜·谭于阿姆斯特丹EYE电影博物馆的个展《小题大做》在线直播导览即将上线。本期荷兰艺线向大家展示荷兰的前沿影像艺术作品。

一分钟影像《治愈术》- 把录像艺术创作作为自我和外界的疗愈工具

一分钟影像呈现:由莎娜·穆尔顿(Shana Moulton)策划的《治愈术》

“拍摄一些视频和声音。并用它们当成一个治愈术!”《治愈术》由莎娜·穆尔顿策划,由二十三个一分钟治愈术组成。

参与艺术家:莎娜·穆尔顿(Shana Moulton)、尼克·哈雷特(Nick Hallett)、 苏齐·希尔弗(Suzie Silver)、迈克尔·罗宾逊(Michael Robinson)、 保利娜·库尼耶·佳琳(Pauline Curnier Jardin)、 斯蒂芬妮·巴伯& C. 斯宾塞·叶(Stephanie Barber & C. Spencer Yeh)、 布伦娜·墨菲(Brenna Murphy)、 弗洛里安&迈克尔·奎斯特雷伯(Florian and Michael Quistrebert)、马特·巴顿(Matt Barton)、萨拉·米利亚诺夫斯基(Sarah Milianowski)、 凯西·麦戈纳格(Casey McGonagle)、 迈克尔·艾乌(Michael Iaugh)、埃里卡·马格雷(Erica Magrey)、 劳雷尔·贝克曼(Laurel Beckman)、 蒂莫·范·巴内维尔德&蒂博尔·比耶尔(Timo van Barneveld and Tibor Bijl)、 马克西米利安·费迪克(Maximilian Fedyk)、 安雅·马斯林(Anja Masling)、 罗莎·多恩巴尔(Rosa Doornenbal)、 维拉·霍夫曼(Vera Hofmann)、 米沙·德·里德尔(Misha de Ridder)、苏菲·彭凯斯曼(Sophie Penkethman)、 杰西卡·芬伦(Jessica Fenlon)、 吉尔苏克·科(Gilsuk Ko)

《暂停时刻》,苏菲·彭凯斯曼(Sophie Penkethman),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眩晕治疗》苏齐·希尔弗(Suzie Silver),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舒适距离》,吉尔苏克·科(Gilsuk Ko),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格子~撕碎机》布伦娜·墨菲(Brenna Murphy),2015 (© 艺术家, 由一分钟影像惠允)

一分钟影像《闲言碎语》- 聚焦在历史和个体叙述中语言的双关和复杂意义

一分钟影像呈现:由麦迪逊·拜克罗夫特(Madison Bycroft)策划的《闲言碎语》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Video still from Forked Tongue curated by Madison Bycroft, courtesy The One Minutes Foundation

《闲言碎语》包括十部一分钟的视频,这些视频在两个方向移动,是矛盾的、多层次的,并且介乎于两者之间。重复、转译和分叉的历史层出不穷,不安分的人也是如此,他们表现出了多样的、不固定的和非静止的姿态。这些作品回避了意义的单一,而是在特定的边界或产能中包含不同事物,为多重性和模糊性打开空间。所选视频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荷兰、葡萄牙、土耳其和英国,这些作品是对拜克罗夫特关于双关语、重复性和矛盾性的策展概念的回应。

参与艺术家:阿黛尔·迪帕斯奎尔(Adele Dipasquale)、Yoohee Cha、特里萨·布苏提尔(Teresa Busuttil)、李河莹(Hayoung Kim)、索尔·阿彻(Sol Archer)、萨姆·考夫曼(Sam Kaufman)、克里斯蒂娜·拉沃什(Cristina Lavosi)、让娜·罗歇(Jeanne Rocher)、埃利夫·萨塔纳亚(Elif Satanaya)、厄兹巴伊·奥尔加·韦斯特拉特(Özbay olga westrate)

《闲言碎语》是 Kinemastik 和一分钟影像的合作项目,由阿姆斯特丹艺术基金、BNG 文化基金会、蒙德里安基金会和马耳他艺术协会提供资金支持。

录像静帧,特里萨·布苏提尔(Teresa Busuttil),《迷人充气物II》,2021,澳大利亚,由一分钟影像基金会惠允

一分钟影像基金会从艺术的视角制作和发行一分钟的视频,并为人们提供一个国际平台来创作、参与和联系。每两个月,一分钟影像基金会都会推出一系列新的60秒影片,探讨我们如何看待移动影像并与之互动。欢迎参与我们的项目!

http://theoneminutes.org/participate

走进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内心的崇高与浪漫

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Guido van der Werve)谈论他的视频作品

在艺术家圭多·范·德·维沃的世界里,浪漫主义、自然和崇高从未走远。他的电影探讨了存在的无意义,但也捕捉到了其无尽的美。范·德·维沃经常拍摄他的极端体力消耗,他在其中与自己作斗争的过程。这些电影将自传元素与古典音乐、耐力运动、国际象棋和大自然等主题结合起来。范·德·维沃曾受过古典钢琴训练,他为自己的许多电影创作了音乐。

在一个大风天里,圭多·范·德·维沃乘船漂过IJ河。一面旗帜在他身后挥舞,在远处,我们可以看到EYE电影博物馆的大楼。他在水上的状态,更接近于自然。他坦率地谈论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他的电影创作的起源。

这段视频是EYE电影博物馆在2022年为《可感知的徒劳》的展览拍摄制作的。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twee (Number two), exhibition Guido van der Werve – Palpable Futility, Eye Film Museum Amsterdam, 2022, © Studio Hans Wilschut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vier, I don’t want to get involved in this. I don’t want to be part of this. Talk me out of it, 2005,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IMM Amsterdam | New York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acht, everything is going to be alright, 2007,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IMM Amsterdam | New York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twaalf, variations on a theme; the king’s gambit accepted, the number of stars in the sky, and why a piano can’t be tuned, or waiting for an earthquake, 2009,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GRIMM Amsterdam | New York
艺术家菲奥娜·谭 (Fiona Tan)于阿姆斯特丹EYE电影博物馆的个展《小题大做》

这场直播是一场有关目前在 Eye 电影博物馆的展览 “菲奥娜·谭 – 小题大做”的博物馆之旅。菲奥娜·谭以她的视频和电影装置而被人熟知,她在其中探讨了记忆、历史、全球化和图像的重要性。该展览呈现了她的一系列作品,其中时间的流逝和景观作为精神空间的作用是反复出现的主题。

展览聚焦在《灰色玻璃》(2020年)和《库存》(2012年),以及菲奥娜·谭应 Eye 电影博物馆的委任制作的新作品《足迹》(2022年)。这些视频装置探索了景观、环境和人类之间的联系,也探索了图像、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展览中的其他作品包括:《颠倒》 (2002);《垂直红色》,《垂直白色和垂直宽幅》 (2018);《布伦丹岛 》(2010);《岛》 (2008)。

请于腾讯视频搜索“荷兰艺线”,关注在线直播导览的更多信息。

Footsteps (2022), still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Island (2008), installatie / installation view
photographer: P. Kristiansen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Island (2008), still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Vertical White (2018), still
courtesy de kunstenaar en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en/the artist and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Inventory, 2012,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Footsteps, 2022,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Island, 2008,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Fiona Tan, Island, 2008, exhibition Fiona Tan, Mountains and Molehills, Eye Filmmuseum Amsterdam, 2022
Photo: Studio Hans Wilschut
Courtesy Frith Street Gallery, London

阿姆斯特丹EYE电影博物馆

EYE 的前身是成立于1946年的电影资料馆 The Nederlands Filmmuseum。2009年,Filmmuseum 跟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合并,负责起荷兰电影界的所有事务:电影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修复、电子化和电影相关教育等。

EYE 电影博物馆紧邻IJ河畔,结构特殊,外形利落,内部空间规划融入寓教于乐及展示等功能,自 2012 年开幕起便成为凝聚当地生活和文化推广的崭新地标。

EYE电影博物馆,摄影:马克·哈登(Mark Haddon),由摄影师和EYE电影博物馆惠允
EYE电影博物馆,摄影:马克·哈登(Mark Haddon),由摄影师和EYE电影博物馆惠允
EYE电影博物馆,摄影:马克·哈登(Mark Haddon),由摄影师和EYE电影博物馆惠允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艺术

线上影像特展:反思中荷驻场经历,如何通过艺术触达现实的敏感地带?

对人类与地球及自然关系的探讨、对居家隔离现象的反思、用细腻而不失张力的镜头进行表达、用移动影像描绘与现存世界的关系、对传统手艺的迷恋与研究…本期文章向大家介绍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六位前驻场艺术家,呈现他们的作品与思考。

他们被邀请反思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中国或荷兰的驻场经历,并批判性地解决与我们当代状况相关的问题,如文化敏感、艺术游客和气候变化、殖民历史及其影响、空间中的身体性,以及共情、关怀以及其他。

通过这种方式,该项目旨在质疑现有的知识等级,并找到新的连接的方法、多焦点学习和跨文化生产。同时也在荷兰艺线的语境中探索线上展览领域的可能性。

Residing, Reviewing, Rendering 温故知新

线上影像展

2022.11.18-2023.01.18

艺术家

米莲娜·安娜·鲍玛 (Milena Anna Bouma)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Esther Kokmeijer)

罗姆·帕斯(Roma Pas)

彭祖强(Peng Zuqiang)

沈莘(Shen Xin)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Simon Wald-Lasowski)

展览介绍

《温故知新》是一个委任影像作品的线上展览,旨在通过参加中国欧洲艺术中心(厦门)、激发研究所(北京)和荷兰皇家艺术学院(阿姆斯特丹)项目的前驻地艺术家的新的、原创作品,反映二十多年来中国和荷兰之间的艺术家驻地和交流情况。

策展前言

线上展览《温故知新》以沉思和批判的眼光看待全球化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观念。特别是在21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和荷兰的几个驻地项目的背景下,对艺术驻地的现象进行了调查。

当代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和政治力量,彰显了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和职业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这种现象具有特定的生产条件,以及身体的空间调动的参与。因此,艺术家驻地计划的存在是为了邀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生活在机构中,与一群人共同旅行,或者为他们提供可替代性空间,让他们远离其日常生活的限制和压力而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这往往意味着去到国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和工作。机会、特权、机构加持和边界都在这个系谱内发挥着作用。地域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工作方法。文化交流场景的空间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有利于艺术创作行为?在这些方面,到某个地方的旅行可能产生什么?

从20世纪末开始,全球各地出现的艺术驻地数量成倍增长。然而,自2020年新冠大流行病爆发以来,国际通行大幅度减少,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旅行限制尤其严格。这迫使许多设在中国的驻地机构停止运营或寻找新的实践方式。这种新的后全球化状况最终打乱并重组了人员、资源和思想的跨国流动。

经过三年的封锁,国际社会已经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调整目前的系统。虽然对流动性的限制一直影响着艺术创作和合作,但此次展览旨在激发出一个调查网络:如何在我们创造的现实和虚拟的新环境中体验驻地项目?艺术活动和创造性经验将如何在线上和线下实现?如何建立和培养新的合作关系?

面对这些变化,现在正是反思作为一个创作者旅行、驻留、研究和回顾,并最终将想法转化成创造性成果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来自中国和荷兰的六位前驻场艺术家被邀请反思他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中国或荷兰的驻场经历,并批判性地解决与我们当代状况相关的问题,如文化敏感、艺术游客和气候变化、殖民历史及其影响、空间中的身体性,以及共情、关怀以及其他。通过这种方式,该项目旨在质疑现有的知识等级,并找到新的连接的方法、多焦点学习和跨文化生产。同时也在荷兰艺线的语境中探索线上展览领域的可能性。

隐喻重重 | 探索并扩展含义的边界
在物体上创造新的 “肢体 ”或 “皮肤”:米莲娜·安娜·鲍玛(Milena Anna Bouma)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2020)

如何辨别边界和在一个秩序中生命体的地位?我们都被物体和材料的复杂构成所包围。当 “生命体”和 “非生命体” 物质相互碰撞的时候,事物和意义复杂的混合状态就发生了。物体通常有一个维度,而混合体这个词则意味着多个维度。一个混合物体可以是一个复合物体,其中先前并不在一起的物体和主体正在被融合。

为了接近事情、物体和商品的混合的概念,米莲娜·安娜·鲍玛(1994)使用替代性术语来处理这些概念。在她的作品中,她经常在物体上创造新的 “肢体 “或 “皮肤”。一个物体或材料如何成为其他东西的“罐子”、“容器”或“中转站”,它们如何相互补充、加强或挑战彼此?所有这些想法都体现在实验中,使用商品化的器具、食物或工具。

虽然这些想法的源头是非常个人化的-由个人家庭事故、仪式或尴尬的时刻和故事构建的-结果却引发了某种熟悉感。通过在雕塑和装置中揭示这些想法,她探索并扩展了人类使用物品的可能含义,而不仅仅是它们已经涵盖的功能。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www.milenaannabouma.nl

反乌托邦设定的短片:“我们将走向何方?”
《足迹之下》——米莲娜·安娜·鲍玛(2022)

在土壤之下,隐藏在大量的粘土、岩石和树根之间,地壳是我们生命的基础。由于病毒、致命气象预报和遍布在全球的战争,地球已经变得难以生存,当人类被敦促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生活时将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时间会回答的问题。当人口超过燃料和食物供应,土壤被耗尽或淹没时,我们将找到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从一个旅行无处不在,移动、生产和资本的可能性成倍增加的世界,我们走向何方?

在暗示能源危机、面包(我们最基本的食物之一)价格上涨和普遍的不确定性的同时,《足迹之下》这部短片展示了一个反乌托邦的设定,一只向上行走的啮齿动物引发的连锁反应运动。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批判,而是见证当我们的星球不再运转的时候,另一个星球上的超现实生活。人类对旅行、殖民和极尽所能的占有的冲动已经超过了地球负荷 – 导致在一个看起来我们曾经了解的世界中的孤独生活的叙述,但现在只是隐约地让我们想起那个确切的世界。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一场盛大的艺术式探险 | 为冰山拍摄电影肖像
自然与艺术的探险者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Esther Kokmeijer)

激发研究所驻留艺术家(2014)

埃斯特·科克梅耶尔,出生于荷兰多克姆(1977年),是一位艺术家、探险者、设计师和摄影师,目前居住在鹿特丹,在全球各地工作。在她的艺术家身份中,她主要关注”全球公共资源”。一个通常用来描述国际、超国家和全球资源领域的术语。全球公共资源包括地球上共享的自然资源,如海洋、大气和外层空间,特别是南极。

她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和问题是:神话和传奇故事如何表达和塑造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如何与这些因素和环境产生联系并与之合作?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类对地质和生物的进程有什么影响?我们能从本土知识体系中学到什么,它能加深或诱导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的关系吗,它能否带来与景观的更多联结?

她季节性地在北极和南极担任探险摄影师和极地向导。她是ANTARKTIKOS的创始人,这是一本专门介绍南极洲的杂志,是Cosmic Water Foundation的共同创始人,也是艺术团体If Paradise Is Half As Nice的一员。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www.milenaannabouma.nl

关注”全球公共资源”,关于南极与冰山
《蓝色,天蓝,青绿/性感如她》埃斯特·科克梅耶尔(2019-2022)

一座冰山的电影肖像。这是正在进行的“敬启者,对到达南极洲重心的追寻”系列项目的一部分。2019年南极洲。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重新审视 | 穿梭于数字化、现实感以及身份之间
透过创作凝视技术:罗姆·帕斯(Roma Pas)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2005)

罗姆·帕斯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曾在Gerrit Rietveld Academy的视觉艺术学院学习。她的作品探讨了正在发生的和身边的数字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感和身份。它展示了我们的技术凝视如何混淆了虚拟和切身体验。罗姆(Rome)在国际有广泛的参展经历,如MASS MoCA、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纽约AC学院、Arti et Amicitiae、Casco Projects、威尼斯ScalaMata(La Biennale)、伦敦Factory-Art画廊、厦门CEAC、惠特尼博物馆(Debt fair)、罗马的美国学院。

她曾在荷兰Gerrit Rietveld学院和厦门大学(中国)授课。她的作品被刊登在Stedelijk博物馆杂志、de Volkskrant、NRC、Financieel Dagblad、Kunstbeeld、Metropolis M、Creative Week(英国)、Dismagazine、Visual AIDS、Nestynets、vvork、AICA、Dot Dot、Dutch Culture USA等。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romapas.nl

居家禁闭是否真的是一个新现象?
《居家办公实幻术》罗姆·帕斯(2022)

该作品是作者对先前在中国欧洲艺术中心驻留时拍摄的影像的再编辑。商贩在他们的零售店内被商品包围,这些商店也是起居室。在当前的时间框架下,这引发了一个问题:居家禁闭是否真的是一个新现象。

电视是店主将自己 “灵魂投射”到其他地方的一种方式,作为一种外在的身体体验。我们是我们不断使用媒介的各种去肉身化的主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投射到其他空间维度和其他自我上。在这个短影像中,照片现实与3D、来自现成的卡通元素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片段混合在一起,以说明似乎我们很难就现实存在于哪个领域达成一致。

神经网络何时能让我们真正自由?

中国的店主们似乎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硅谷的工作 – 闲暇梦。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情感表达 | 聚焦过去和未来的经历
细腻而不失张力的镜头背后:彭祖强(Peng Zuqiang)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驻留艺术家(2022-2023)

彭祖强创作电影、录像和装置,关注历史、身体和语言中的情感意义。最近的展览和放映包括Cell Project Space、广州时代美术馆馆、北京UCCA、时代艺术中心(柏林)、25FPS、IDFA、Antimatter和Open City Doc电影节。他曾获得IAS CEU、MacDowell、Skowhegan和Core Program的奖金和驻留。他获得了第八届华宇青年奖的”评委会特别奖”,并因其第一部长片《难》(2020年)获得了日惹电影节Dokumenter的 “特别提名”。他是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的驻留艺术家,在阿姆斯特丹生活和工作。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s://www.pengzuqiang.com

用vlog形式进行反思与探寻
《跳蚤》彭祖强(2022)

两位艺术家/作家在艺术驻留期间的vlog,对他们在过去和未来的经历进行反思。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移动影像 | 描述与现存世界的联系
打开自处的多样性:沈莘(Shen Xin)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驻留艺术家(2018-2019)

沈莘的实践赋权予个人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另类历史、关系和潜能。她的兴趣在于从自身的角度理解文化。将其视为对学习、教学和参与作为土地的地方的积极责任,通过时间的透镜打开了自处的多样性。沈莘通过移动影像、录像装置、公共活动和集体过程,想象并创造出肯定的归属空间,包容了多声部的叙述和身份。

他们的个展包括 ས་གཞི་སྔོན་པོ་འགྱུར། (大地转绿)(瑞士学院,纽约,2022)、盐湖(新身体)(Walker Art Center,明尼阿波利斯,2021)、“Double Feature”(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2019年)、“Synthetic Types”(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2019年)、“使饱和”(没顶画廊,上海,2019年)、“温暖期”(ICA,伦敦,2018年)以及“半唱半说”(蛇形画廊,伦敦,2017年)。

他们的群展包括 “语言是一条河”(MUMA,墨尔本,2021年)、“意识燃起,精神振奋”(光州双年展,2021年)、“希克奖2019”(M+博物馆,香港,2019年)、“余像”(Lisson画廊,伦敦,2019年)和 “破坏之歌”(新博物馆三年展,纽约,2018年)。她获得了BALTIC艺术家奖(2017年),并在阿姆斯特丹 Rijksakademie 驻场(2018-19年)。沈莘在 Dakhóta Oyáte 的土地 Miní Sóta Makhóčhe以及 Lënapehòkink(纽约市),Lenape 人民的土地上进行创作。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s://www.shenxin.info

用移动影像记录绘画过程
《关联:2014-2019》沈莘(2022)

这部移动影像作品记录了艺术家对2014年至2019年期间在荷兰拍摄的特定图像的绘画过程。这些图像的选择和绘制基于一个标准,即它描述了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这些过程是用随身摄录相机记录下来的,焦点和清晰度由身体的运动主导,而不是为了呈现给他人观看。与图像同步的声音囊括了工作室环境音,以及属于荷兰Oostvaardersplassen自然保护区野化项目中现有物种的免版税声音。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白日梦重现 | 对毛猴传统手艺迷恋的闪现
为小玩意疯狂着迷的艺术家: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Simon Wald-Lasowski)

激发研究所驻留艺术家(2019)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生于1980年)收集、研究和戏谑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图像、物件和符号的象征意义。同时,他的多种形式的实践传达了他对不屑一顾的俗气的小玩意和色情的好奇的热爱,他痴迷地囤积这些东西。人类世的物品成为讽刺性颠覆装置的演员,使观众面对人类境遇下的荒谬问题和我们病态的消费主义下的普罗大众。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重现与毛猴手艺人邱贻生的相遇
《我的外星虾朋友》预告片 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2022)

这是一个扭曲的白日梦,重现了西蒙与毛猴手艺人邱贻生的相遇,也是西蒙对来自北京的毛猴传统手艺的迷恋的闪现,因此西蒙2019年在北京激发研究所驻留期间对这一手艺进行了广泛的文献研究。

此视频为西蒙·瓦尔德·拉索夫斯基(Simon Wald-Lasowski)的影片《我的外星虾朋友》的预告片。他的最新全片将于11月28日发布。观众可在腾讯视频搜索荷兰艺线观看。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编者注-艺术家个人网站:https://simonwaldlasowski.com/temp.html

本次线上展览由何京蕴(Anouchka van Driel)和胡伟策划,并对所有参展艺术家及其驻留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展览由荷兰艺线发起,线上由腾讯艺术和北京荷兰王国大使馆合作举办。

关于中国欧洲艺术中心

中国欧洲艺术中心于1999年由荷兰籍伊尼卡·顾蒙逊女士和时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秦俭教授联合发起,共同创建,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其核心的国际艺术家驻馆项目是中国大陆开始最早及运营时间最长的驻馆项目之一。

关于激发研究所

激发研究所/Institute for Provocation (简称 IFP) 成立于2010年,是位于北京的独立艺术组织和项目空间。通过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的结合,激发研究所旨在以合作的方式联结跨领域的知识,激发文化生产和交流。激发研究所发起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包括驻地、项目研究、研讨会、展览等。

关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

荷兰皇家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致力于最广泛的艺术实践和跨学科的艺术形式表达,并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制作设备完善、充满激发、多样化和包容性的环境探索艺术创作的机会。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