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健康

“已达极限”?荷兰医疗体系的困境与挑战

荷兰Volksgezondheid en Samenleving(公共卫生与社会)委员会警告说,荷兰的医疗体系可能会陷入困境。

当前,荷兰的医疗体系面临着多重挑战,包括可及性下降、人员短缺、高昂的成本等。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医疗体系的紧张局面,威胁着公民的健康和福祉。

首先,委员会指出,荷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断下降。例如,家庭医生诊所拒绝接收病人的情况日益增多;急诊部门的临时关闭也更加频繁;精神健康保健(ggz)的等待时间大大增加。

“公民和医疗部门都表示’已达到极限,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 委员会主席Jet Bussemaker表示。他指出,“在纸面上,我们拥有良好而可及的医疗服务,但在实际中已经不再如此。”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医疗服务完全陷入困境。

困境背后的原因众多。其中,人员短缺是导致医疗体系紧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预计到2060年,为了避免人员短缺,医疗行业需要在劳动力中增加三分之一从事医疗工作。此外,医疗行业中某些群体的工资水平低,几乎无法让他们实现经济独立。这导致医疗行业面临着吸引和保留高素质医疗人员的困难与挑战。

委员会指出,情况远不止如此。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医疗部门“分散和组织复杂”,许多人面临着无法获得所需帮助的困境。医疗部门的分散性和组织复杂性使得面对多个医疗专业人员、医疗机构、法律、资金来源和规定的挑战变得更加复杂。特别是对于那些居住在家中的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和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情况尤为突出。约10%的荷兰人面临着复杂的医疗需求。

与此同时,行业内的竞争加剧也是导致医疗体系紧张的因素之一。保险公司之间的强制性竞争导致它们不愿意进行合作,主要关注限制自身的支出。此外,医疗服务提供者数量的快速增长也使得合作变得困难或更为耗时。这种分裂和不可及性的现象需要被清除,以促进更好的合作和协调。

除了可及性问题,高昂的医疗成本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有人无法负担得起医疗费用,甚至放弃了医疗服务。虽然有医疗津贴的存在,但对许多人来说,它不够或过于复杂。这种情况对人民的负担能力产生了威胁,并可能导致更昂贵的医疗服务需求。

此外,许多新的医疗创新往往面临失败的困境。委员会在报告中写道:“这个体系通常是在反对而不是支持中运作的。良好的创新现在往往必须逆流而上。”

针对这些问题,委员会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限制竞争,促进更好的合作;在地区层面上,建议市政府和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此外,设定最高自付费用限额,大幅降低医疗保险费等等。

然而,要解决上述问题并非易事。委员会指出,实施这些建议需要全面而复杂的努力,而且需要时间。只有通过采取综合的举措,包括促进合作、降低成本、改善可及性和支持创新,才能确保荷兰的医疗体系能够满足公民的健康需求,并保持可持续性发展。

新闻来源:NOS

分类
社会

在荷兰,那些领取社会救济的人怎么样了?

荷兰以其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而闻名,旨在提供经济支持和帮助人们渡过困难时期。然而,对于那些领取社会救济的人来说,他们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

那么,在荷兰领取社会救济的人的情况如何?他们面临着哪些现实问题?本文一起探讨。

近日,根据荷兰社会文化规划局(SCP)的调查报告,应该使在荷兰领取社会救济的人更容易参与社会,例如通过志愿工作。该报告建议政府扩大参与法案的目标。

参与法案

2015年,当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制度改革时,参与法案被引入。各市政府必须接管中央政府在劳动力参与、青年保护(通过青年法)和为需要在社会中独立生活时提供支持的人提供庇护(通过社会支持法)方面的任务。

参与法案是荷兰为帮助领取社会救济的人融入劳动力市场而推出的政策。它的目标是帮助他们实现自给自足。然而,实际情况表明,这并没有如预期那样发挥作用。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在寻找有偿工作方面面临困难,并受到一些限制

参与法案在执行的现实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发现,寻找有偿工作并不容易,他们面临着许多障碍,如缺乏培训机会、社交网络的缺失等。这使得他们难以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因此,SCP建议提供更广泛的支持。通过帮助领取社会救济的人扩大他们的社交网络,可以减少孤独感。

此外,领取社会救济的人究竟需要何种支持?SCP还指出,这没有被很好地认知和了解。特别是那些长时间依赖社会救济的人往往不受市政府关注,因此人们不清楚他们的需求。而那些长期依赖社会救济的人群得到的支持最少。代表市政府担任客户经理的人员经常面临高工作压力,这可能会影响SCP提倡的广泛方法的实施。

这次制度改革带来了许多执行问题。政府目前正在修改参与法案,以更人性化的方式进行操作并简化执行。其中包括改善与社会支持法(Wmo)和青年法的协调。

早在2019年的一份对参与法案的评估中,SCP已经得出结论,对很多领取社会救济的人来说,获得有偿工作很困难。现在,研究指出,市政府和领取社会救济人员本人都认为过于关注有偿工作的问题“不太现实”。SCP今年早些时候也得出结论,过于侧重让人们参与工作的方法并不奏效。

建议与措施

为了解决领取社会救济者面临的问题,需要更广泛的支持和措施。除了寻找有偿工作外,还应提供其他形式的社会参与机会,如志愿工作、培训机会等。这将有助于增加他们的社交网络,减轻他们的孤独感。此外,还应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改进与挑战

政府一直在努力改进社会救济制度,但这也面临一些挑战。预算限制和人员压力等问题可能影响改进的进程。然而,改善社会救济制度对于确保领取社会救济的人能够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在荷兰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为了改善他们的状况,需要采取更广泛的支持措施,包括提供培训机会、社交网络建设等。

同时,政府应继续努力改进社会救济制度,确保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通过共同努力,为领取社会救济的人创造更加包容和有希望的社会环境。

新闻来源:NRC

分类
文化 社会

当“弱者”拥有“特权”,这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在荷兰,所有人都有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开车进城,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以阿姆斯特丹为例,长期以来,这个城市的规划者们绞尽脑汁地琢磨着如何减少汽车停车位,要不就是再次提高停车费(目前是4.5-7.5欧/时)来达到“干掉汽车“的目的。

“干掉”这个动词真不是夸张,阿姆副市长Melanie van der Horst接受采访时候的原话就是“let’s take out the car”!这不,今年12月该城市将通过一项新的提案,要求在城区内开车的最高时速从50公里/时降到30公里/时。哎,想想就知道,被迫开慢车对司机来说,简直是现代一大酷刑吧?

我的荷兰语老师Camille恰好是个老阿姆人,今年74岁。他对于开车的观点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我讨厌开车。你开车的时候,到底获得了什么呢?速度?效率?提前出门不好吗?我,作为一个人,开车从A点到B点,除了根据红绿灯启动、停下以外,路上的一切都与我无关。太!无!聊!了!吧!骑车就不一样了,你和你周遭的一切都在互动。我和太太要是外出旅行,谁做司机这件事是需要划拳的,谁输了谁开。”

1)“请注意,汽车是客人。谁是主人?骑自行车的。”

荷兰的自行车道路是红色的,很像国内公交快线的颜色。有次晚上回家,我和一个朋友并排骑在一条宽敞的自行车和汽车共享的车道上,后面跟着一辆汽车,车灯亮晃晃的,我下意识加速想避让。他指了指地上的字,“Auto te gast”(car to guest),对我说,没事,他就应该在后面龟速开着,它在这条路上是客人。

我惊讶,还有这种道路设置?简单通过几个字,整个车道的“权力关系”就被动态改变了。四个轮子天然拥有某种霸权,即便全球的交通规则都是保护弱者,但你得承认,它对骑行者/步行者所造成的潜在威胁,还是无处不在的。我还记得我当时是将信将疑的,心脏扑腾扑腾地同时开始减速,开始习惯某种理所应当。挺神奇的感觉。我猜是一种弱者莫名其妙被赋予“特权”后的适应过程。

就我所知,大型城市在汽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安全考量,基本上就是三大类,分离车道,大量标志和交通信号灯的设置。荷兰城市规划局想出来了这么一个“自由裁量“的方式,既不强制,又让骑行者从弱势心理上获得安全感,关键是…这成本多低啊!简直是一种双赢的谈判!不得不说,这很荷兰。

2)“超车?没用!不如悠着点儿”

“荷兰本地的出行方式中,汽车实占20%的份额,而这20%中高达55%是游客在开车。”这是一份2021年的一份出行报告统计。换言之,骑行者之间在车道上的“较量”实际上更无处不在。首先,电动自行车就升级成为了新的霸主。它们自行其是,旋风而过,闪躲不及确实也有危险。但话说回来,两个轮子之间的冲突结果,可能是尴尬,可能是谩骂,但据我所知,需要出动救护车的比例是很低的。

对我来说,这种相对平等的“较量”从形而上层面教会了我,“再急,也没用”。因为,荷兰主干道上的红绿灯实在是太多了!电动自行车再快,再酷炫的超车扬长而去,基本上,下一个红灯处,你又总能看到对方的身影。

骑自行车也可以送外卖,送外卖也可以是女性,图/yanyan

还记得自己刚到荷兰的时候,还带着一种骑车也要比别人快的“卷王”心态,常常忍不住各种弯道超车,久而久之发现,只要红绿灯数量不变,兔子永远得在不远处等着乌龟。而且我越发理解Camille的那句话,“骑车时你和周遭的一切都在互动”。我不乏听说几个成长于北美大型城市的人,由于从小在汽车为主导的城市中长大,来荷兰后他们感受到了骑车出行的曼妙。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在荷兰长年坐在bike cargo里头,这是一个没有“车顶”的场域,他们可以与过往的行人和骑行者进行眼神上的交流。最重要的,这个开放性也逼着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大风大雨也要笑对人生”的心态。

回头比较一下坐在汽车后排宝宝椅中捆着安全带的娃娃,青菜萝卜哪个好?我只知道这几人的孩子有一次怯生生地问:我们能搬家到荷兰吗?

3)城市运行的管理者:优化而非管制

前面基本上是以骑行者视角,谈了谈骑车的好处。那么,城市道路的设计者该如何让骑车的人持续地喜欢自己的出行方式呢?解决方案之一:让骑行者在等红灯这件事上,花费尽量少的时间。就个人不完全统计/观察,即便在最繁忙的市中心,骑行者等红灯的时间也很少超过1分钟。甚至一些传统的信号灯在“倒计时”时会加速,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非必要的等待时间。

以乌特勒支投入使用的一种交通系统为例,这个系统叫FLO系统(也有谐音flow心流的意思)—— 系统装有传感器,距离几十米外就可以确定骑行者的速度和人数,高效平衡右转车辆和骑行者之间的冲突。这个比较新的系统,测量人们的个人速度,并根据对绿灯周期的计算,给这些骑行者一个关于该速度的个人建议。其中最应该知道是,这一次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赶上绿灯,慢点儿吧。就这样,也潜在减少了事故发生率。试想一下,同样一段路线,开车很快但停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与此相比的骑车体验却如丝般顺滑。大家会倾向选什么?

荷兰街头的骑行者,图/yanyan

4)自行车文化:根深蒂固的“平等”

回到原点,自行车是如何成为荷兰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的?它又从什么维度影响了人们的心智呢?

一个完全organic的街头瞬间:交通协管、骑车带仨娃的妈妈、电车驰骋而过,图/yanyan

20世纪50年代,欧洲各国汽车所有者大量增长,与此同时,空气污染、与交通有关的死亡也大幅增长。在交通事故伤亡的高峰期,死亡人数每年远超过3200人。那时候的荷兰从二战后开始经济复苏,但大量的汽车、卡车、轻便摩托车纷纷撞向自行车、行人,特别是儿童。而政治家、政府规划者却在默许街道的机动化。于是,荷兰人自70年代起,不断表达不满,开展各种运动(Stop de Kindermoord),直到最终城市路政的建设以“自行车“为核心一点一滴地被重新塑造。时至今日,人们所看到的大规模的自行车基础设施的投资,很多来自于高速公路的预算,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了吧。


再多说一句,荷兰因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历来有与“自然搏斗”的传统。而骑车这一通勤方式还可能顺带消除了社会地位间的差异:任何一个顶着十级大风在堤坝上艰难与自然抗争的骑行者,在那一刻,一定是同样的坚强并窘迫着。


荷兰在线特约撰稿 |yanyan

分类
教育 社会

人人都想上大学,但这并不是社会所需

获得实用学位应该和获得理论学位一样有吸引力。

我们通常认为荷兰、德国和瑞士这一区域的欧洲国家在职业教育或所谓双轨制上拥有众多实践经验和良好的社会认知与群众基础。其实,最近在荷兰各行业的专业人才短缺,但职业课程却越来越不受欢迎。数据告诉我们,从VMBO到HBO,招生人数都在下降。

生活在荷兰的人们,包括华人群体,已经注意到一个现象有一段时间了:等待好几个月,才能在自家的屋顶上安装好太阳能电池板。有一些人甚至等几个月才能去做手术。孩子们经常因为老师生病而被送回家。

这些本地的生活体验都是稀疏平常的“小事”,所以常常不会在大众媒体上读到。从社会经济的层面来讲,人们其实已经真正感受到专业人员的长期短缺。与此同时,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选择职业培训。比如某护理学院,选择的学生甚至比一年前少了十分之一。只有那些没有大学可供选择的专业教育机构的招生人数没有下降:音乐学院、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和酒店学院。

在西欧的成熟社会,从中国人的视角看,大家默认欧洲更加成熟理性、尊重现实,也就是这些中产阶级中没有那么多虚荣和浮夸,但是事实上每个人都仍然想尽可能地 “高大上”,去接受 “白领 “教育。

其实从各国教育专家和各地社会管理的角度,蓝领——才是社会正常运作所需要的。

这一现象在中国最近也引发了热议,华语互联网上流传着“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的说法,就是让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直面社会现实。不过这与荷兰不同的是,两国就业市场冷热需求情况不一样,在中国大陆更多的是由于紧张的就业形势,社会希望说服中国大学毕业生去从事所谓的曾经“看不起”的工种,解决当下社会面临的“就业难”问题。荷兰在这件事情的另一面——“用工荒”。

荷兰在线NLO的老读者都知道,我们在宣传荷兰优势方面不遗余力。譬如,全世界都公认的“荷兰儿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群体”我们就经常提及。其实,如果深入本地社会生活的层面,你会发现如今荷兰学生上升的压力早在小学就开始了。(仅在荷兰内部横向对比,无中国-荷兰对比意图和参考性)

官方部门预计,从2027年起,上havo/vwo的小学生将比上vmbo的多。这个比例过去是相反的。2009年,56%的学生在vmbo上学,44%的学生在havo/vwo上学。最近十几年间的这些增长,并不是因为学生突然变得更聪明或更勤奋。在荷兰家长的压力下,为了获得高级普通中学或预备科学教育学位,越来越多的孩子得到了有偿辅导和家庭作业的“帮助”。

“这是年轻人的一种商业考虑。如果你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可以赚得更多”。为了买得起房子,为了旅行,反过来,为了让你的孩子上大学,高学历似乎比以前更重要,这真的是正确的吗?

您是否还记得,三年前,荷兰的护士们因为在第一次新冠疫情浪潮中努力工作而在社会上获得了大量的掌声。然后他们却不得不等待很长时间,甚至进行罢工,才能获得一次性奖金以及在工资单上多赚一点。

如果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在呼唤技术工人,这就应该要体现在工资的上升层面。比如从今年开始,小学教师的收入已经和中学教师一样多。一个刚开始工作的大学护士每月的毛收入约为2,300欧元(约合17,500元人民币)。等到她或他有了相当的经验,这些护士的工资就会上升到最高4,200欧元(约合32,000元人民币)的水平。

但总的来说,大学毕业生在获得硕士学位十年后的收入是所有人中最高的。

如今面对这样的现实,荷兰社会内部也在寻求改变,人们知道,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医疗保健系统就会很拥挤,教育也是如此。

现在的大学的收入来自按学生人数的付费,因此,大学使劲浑身解数来招募尽可能多的符合基本入学条件的学生,特别是近年来出现了国际学生偏多、本地学生体验与住房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读大学并不真正适合每一个人。

大学应该成为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地方,获得实用学位和理论学位应该变得同样有吸引力。社会需要能够进入飞利浦和ASML的顶尖科研人员,也需要支持本土社会的护士、教师、太阳能板安装工和屋顶维修员。

许多学生实际上更适合实用的职业或专业教育,而非理论教育。

您觉得呢?

分类
社会

低成本的宜居国度 —— 荷兰

“生活在一座城里,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就像这句话说的,荷兰多次位居全球幸福指数前列,那么这里的城市是否足够宜居呢?和世界知名城市相比,这里的生活成本如何?

本期文章结合各大权威榜单数据,从宜居性和生活成本两个方面出发,将荷兰的主要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与世界知名城市如上海、香港、纽约等进行多维度的对比,看看哪所城市最接近“乌托邦式”的理想之城。

怎样的城市才称得上是“全球最宜居”?每年,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简称EIU)都会试图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最新《全球宜居城市指数2022》中,整体来看,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缓和以及防疫措施的松动,多数城市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指数都有所提升,因此今年的平均宜居指数显著增长,从去年的69.1分升至73.6分。

Source: Amsterdam Toerisme & Congres Bureau (ATCB)

阿姆斯特丹:
宜居排名荷兰之最,飙至全球Top9

该智库对全球172座城市进行了综合衡量,依据五大指标(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的30多个定性和定量因素为每个城市进行评级,旨在评估全球各地城市的生活条件优劣。《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用途广泛,既可为跨国公司员工的海外派遣提供参考,同时量化了各个城市的个人生活可能面对的挑战。此外,该指数还可以用作城市之间的直接比较。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2022》by经济学人智库

具体来看,今年跻身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加拿大。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以95.3分(满分100分)位列第9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在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五个类别的指数分别为90分、100分、97.2分、91.7分、96.4分。最为突出的是医疗保健方面,拿了满分,最低分的是稳定性方面,得到90分。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2022》前十名by EIU

事实上,去年阿姆斯特丹的排名仅为第30位,今年可谓是突飞猛进了。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这里桥梁交错,河渠纵横。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旅游城市,运河、风车、小桥、船屋、木鞋和郁金香是它的名片,这里奇异的建筑、珍贵的艺术品和浪漫的运河是不可错过的景致。

鹿特丹:
全球宜居排名最高的新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经济学人智库在排名中增加了 33 个新城市,总数达到 172 个。荷兰另一重要城市鹿特丹首次出现在全球宜居指数中,并在172个城市中排名第28位,成为排名最高的新城市。

Source: David Rozing

自1340年建市以来,鹿特丹因港而兴,逐步发展成全球最成功的港口城市。到了20世纪,鹿特丹一跃成为欧洲最繁荣的港口城市,拥有全球最大的疏浚港和最高的办公楼,拥有“欧洲桅杆”的美誉。21世纪以来,鹿特丹孕育着创新、前卫、包容的独特城市文化,并在2001年入选欧洲文化之都,2014年被评为欧洲最佳城市。当前,“宜居”逐渐成为鹿特丹的崭新标签。另一方面,在新增的33个发展迅速的商业城市中,三分之一(11个)都是中国城市,分别为:南通、杭州、沈阳、武汉、福州、南京、西安、无锡、重庆、珠海、东莞。此外,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城市是北京(71名)。

全球生活费最贵城市:
香港、上海、广州均比荷兰城市贵

今年6月,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咨询公司ECA International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最贵城市排行榜,根据食品、租金、公用事业、大众交通、币值强弱等因素,计算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指数。这项排名主要针对跨国企业外派员工,可以帮助公司计算该付外派员工多少薪水。而对员工来说,这些榜单也能让TA了解某地的消费水平和花销,以提前做好理财规划。

ECA International分析了全球490多个地区的商品价格和服务成本,以及420多个地区的租金成本,对来自120个国家的207个城市进行了排名。排行显示,前十名最贵的城市分别为:中国香港、美国纽约、瑞士日内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以色列特拉维夫、瑞士苏黎世、中国上海、中国广州、韩国首尔。在最新发布的城市排行中,东亚共有5个城市进入前十名,可谓是最贵的地区。中国香港、上海、广州三座城市位列前十。ECA亚洲总监Lee Quane表示,造成中国城市排名上升的主因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因为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持续走强。通膨率虽然大多比从前高,但仍比其他亚洲地区低。

“欧洲生活费最贵城市前二十名”by ECA International

从欧洲范围内来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是瑞士的日内瓦,其次则是伦敦。宜居指数排名前列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并不是欧洲生活费最贵的十座城市之一,而是排名第14,海牙排名欧洲15名。其实,不止是ECA International,经济学人智库、Mercer咨询公司等机构都会制作最贵城市排行榜,测量方法大同小异。

全球生活成本报告:
伦敦、上海均比荷兰城市开销大

与此同时,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IU)最新发表的《全球生活成本报告》(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2021),平均而言,全球商品及服务价格升幅为五年来最高,以当地货币计达3.5%,高于疫情前的水平。该调查探索了173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对各大城市的200多种日常用品和服务(包含食品、饮料、服装、房租、交通、水电、教育、娱乐等门类)进行调查,并根据疫情、政治方面等全球事件进行衡量。

以色列特拉维夫首次成为“全球生活最贵”的城市;法国巴黎排名第二,与新加坡并列。而之前居榜首的香港,今年排名第五位。在榜单前20名中,英国伦敦排名第17,中国上海排名第19名,荷兰城市并不属于“全球生活最贵”的前20名行列

“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前十名”by EIU

移居生活成本调查:
阿姆斯特丹位列青岛之后

无独有偶,咨询公司美世 (Mercer)的年度报告《2022 年生活成本调查》的结果同样显示,居住在香港、苏黎世、日内瓦等城市的外籍人士的生活成本比全球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高。

“2022 年生活成本调查”by Mercer

根据该排名,香港五年来第四次成为全球移居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前十名中还有大家熟悉的纽约、东京、北京。此外,在其他中国城市中,上海和深圳排名第12和13名,广州排名第18。荷兰移居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为阿姆斯特丹,排名第25名,位列第22名的中国青岛之后。美世的年度生活成本排名是基于它们生活费用数据研究,也是同类调查中最受认可和最广泛的调查之一,覆盖全球400多个城市。这项调查每年进行两次,突出了货币波动、成本通胀和住宿价格不稳定等关键经济指标,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和政府确定其外籍员工的薪酬策略。

Source: Frans Lemmens

整体来看,荷兰部分城市宜居指数排名领先世界,生活成本方面却不属于最贵的行列。诚然,对美好的探索没有终点,文明的进步也没有止境。

在东西方文化中,“桃花源”和“乌托邦”的说法皆代表了人类对有序社会和理想之城的想象和憧憬。宜居城市等诸多评选,也是人类对更好、更文明的生存方式的持续探索。

分类
社会

如何和荷兰人打交道

荷兰外商投资局

荷兰地处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上,荷兰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遥远的西方文明,在各自的文化礼节方面也必然有些许不同。例如,在生活和工作中,荷兰人很自然地会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直言不讳;整体上荷兰社会对于金钱的观念,就算是亲兄弟也会明算帐。这些举例中的风土人情可以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也可以成为交往中的禁忌。

“入其俗,从其令”,不管是在荷兰学习、生活或工作,还是和荷兰人做生意,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都至关重要。那么和他们交往中需要注意什么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与荷兰人打交道。


荷兰人的特点


“荷兰式”直率

众所周知,荷兰人最广为人知的特点之一便是——直言不讳。这种特质也有很多其他版本的形容词,例如,“突然的”、“不礼貌的”、“生硬的”、“粗鲁的”、“不体谅的”……不过,本质上,这个特点的“底色”是——荷兰人会如实说出他们的想法。


当荷兰人说“是”的时候,意思就是“是”,说“不”的时候就是“不”。在这里,人们不需要出于礼貌,或者想避开一个意见分歧纠纷在不同意对方时还违心地说“是”。当你不同意对方观点或是不想为对方做一件事时,完全可以坦率地说“不”。
事实上,在荷兰新闻业和荷兰社会,有这么一个比较共识的一个荷兰语“bespreekbaarheid ”(直译为:可谈性),即一切都可以谈论,一切都应该谈论。荷兰人以拥有意见和表达意见而自豪。这是“荷式”直率的社会基础,也是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逻辑。


因此,在荷兰,你可能会听到很多“大胆发言”,在其他文化中,这些表述可能会被认为是粗鲁的或过于直率,属于“最好不要说”的类别,而荷兰人则认为这是诚实和真诚。在这里,不诚实和虚伪往往会得到荷兰人的鄙夷。


不过,这种直率和坦诚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在从事项目工作或征求意见或建议时,更为直接的态度实际上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更容易与他们相处,也助力你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与此同时,你也能够更爽快地直抒胸臆,何乐而不为?


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这句荷兰语的国民名言意为:(表现得)正常点,因为那已经够疯狂的了。这句俗语往往也用来概括荷兰民族的性格,及荷兰人推崇的脚踏实地、安于当下的价值观。他们对于出格的事情有天然的距离感,不想过度“内卷”,相信平淡、快乐才是生活真谛。


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在“自行车王国”荷兰,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会见国王、商议国家大事都是骑车过去的。据荷兰媒体报道,吕特曾经骑的是一辆Gazelle Primeur自行车,被记者称为“老奶奶自行车”,估价80欧元。不管是上班,下班,甚至国外领导人来访问,马克·吕特一直都喜爱骑自行车,保持着低调俭朴的形象,践行着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

图/https://www.the-low-countries.com


不仅如此,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也一直很有“平民范儿”,国王夫妇也始终保持着亲民的作风。2015年,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到访中国,一边品尝着陕北苹果,一边看着安塞腰鼓,还去了延安农家院里,感受了下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不是“政治家作秀”,而是反映了荷兰人随和、简单,推崇人人平等的特质。


也许正是因为“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条,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排名,荷兰多次入选“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榜单前列。此外,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中,荷兰儿童的快乐指数也多次荣登世界第一。没错,在荷兰,快乐如此简单。

荷兰人普遍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 and life balance),他们在工作中注重效率,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在18年经合组织最新发布的幸福指数(OECD Better Life Index)中,荷兰在工作生活平衡,平均收入和财富以及就业方面位列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会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国家。


此外,荷兰拥有高水平的员工培训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事实上,欧洲很少有国家像荷兰一样拥有大量高技能、高生产率、灵活且精通多种语言的劳动力。荷兰证实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以带来一个更快乐,更高效的企业队伍。


井井有条 – 事先计划好一切

在荷兰,“agenda(日程本)”是再常见不过的一样东西。从办公室会议到与朋友看电影,荷兰人对任何事情都有“预约”,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他们严格遵守自己的日程安排。


不管是看家庭医生,还是去市政厅办事、跟客户见面…在荷兰办事,如果你没有提前预约,要做好下次再见的准备了。即使是临时问一位同事要不要一起去喝一杯,那么也要看看同事的日程表上是否有空缺。荷兰人有预约的习惯,因此,最好不要搞“突袭”。 


以荷兰组阁为例,通常来说,在大选结果揭晓之后,需要经过信息咨询、签署协议、组阁和正式就职四个阶段。组阁过程非常艰难,2017年的吕特第三届内阁组阁曾用时225天。不过,即使过程耗时费力,但是荷兰人会依照事先的计划和安排,确定之后就严格执行,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商业层面上,和荷兰人签合同或者商务谈判会需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流程安排,但是他们对于合约的履行具有高度的契约精神。


守时

如上所述,荷兰人重视自己的日程安排,这也意味着他们珍惜时间。虽然现代人倾向于更加灵活地管理时间,但是在商务和社会交往领域,守时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共识。


随之而来的是,如果你答应了在下午3点开会或聚会,那就是下午3点,一刻不多也不少,守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守时”这个概念,不仅仅针对迟到,也包括不要提前太早。比约定的时间提早太多,荷兰人也不乐意接受。如若要迟到了,最好让他们提前知晓。


Let’s go Dutch

想用英语表达“各自付账”,除了用“spilt the bill/check ”或“pay separately”等表述 ,还有个常见的俗语“go Dutch”。


实际上,著名的荷兰式AA制,也不是普遍意义上按照平均数结账的AA制。在荷兰,如果一群人一起吃饭,在没有明确说明这是由谁请客的情况下,餐厅服务生会记录每个人点的菜,临走了大家排着队经过柜台,一个一个付钱,精确到几块几分。

在荷兰,“AA制”不止针对朋友,就连对家人也是如此,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和荷兰朋友出去吃顿饭、喝杯啤酒,由荷兰人时而买单也挺常见。


不仅如此,在给小费、向慈善机构捐款等方面,荷兰人不仅一点都不吝啬,反而非常慷慨。根据由慈善救助基金会(Charities Aid Foundation)曾发布的“世界慈善捐助指数列表”(World Giving Index),其中评选的指标包括‘援助陌生人’,‘捐赠钱财’和‘志愿活动’,荷兰多次入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国家Top10。此外,联合国呼吁经济发达的国家将至少 0.7% 的国民总收入用于官方发展援助,而荷兰的指标也超过此标准。

荷兰人的特质:历史溯源
话说回来,荷兰人的种种特质是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因素的。例如,从宗教层面看,自从1566年爆发了宗教改革后,荷兰提倡极端的节俭和朴实,认为过度的铺张是对神明的亵渎,而这种节俭的思想也就渗透到了普通荷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教会的影响在后期开始衰退,但宗教信仰对于荷兰文化的影响仍然非常深刻。 


作为著名的低地国家,荷兰常常要面临海水的侵袭,不过荷兰人早已学会了坦然面对,并与洪水和谐共处。此外,荷兰国土狭小,土地也不适于耕种,在这种条件下,荷兰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现已跻身于世界畜牧业最发达国家和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的行列。在这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荷兰人培养出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个性。

如何与荷兰人相处:融入荷兰
诚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孕育出不同民族的个性和特点,中荷在思想观念、生活交际上都存在着不小的文化差异,但是只有保持一个包容、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才能够真正领略和拥抱世界文化的多元。


毕业于“荷兰研究 (Dutch Studies)”专业的Sabrina表示,之前对荷兰的印象是由一些标签组成的,而在切身感受了真实、运转中的荷兰社会之后,现在对荷兰的认知则由学习和工作中认识的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构成。如果说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荷兰人,她坦然表示,“其实给不出来,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拥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喜怒哀乐,其实是一样的。” 


没错,在面对多样的社会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时,在与荷兰人相处的过程中,需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跨文化交往,尊重差异,平等交流。以美食为例,尽管无法与中华美食丰富种类相比,但荷兰也是有一些特色食物,例如鲱鱼(Haring) 、可萝卷(kroket)、荷兰煎饼(Pannekoek)、荷兰松饼(Stroopwafel)等等,这些都等待“有心人”的发掘。


荷兰社会一向以包容、多元、开放而闻名。如果你也保持一个开放、积极、乐于尝试的心态,再配合适当地学习荷兰语,一定能够更好地融入荷兰社会。


2022年是中荷建交的第50周年。在欧盟,“小国大业”的荷兰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荷兰人长期经商,贸易立国,讲求实用主义。自由、合作的文化特色使其在商业事务中能够进行多方协调,达成务实的解决方案,促成合作的结果。“企业家精神、实用主义、自由思考”,在荷兰记者Cees van Lotringen揭秘荷兰人特质的著作里,他用这三个短语来总结荷兰人过去500年学到的东西。


“未来,荷兰将基于欧洲门户的优势,继续做好欧洲与世界的桥梁,同时,进一步致力于帮助企业加速商业进程,不断提升人类福祉与环境友好。”就像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钟铠任表示的,未来荷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期望有更多中国公司加入。

分类
社会

玩味荷兰春天,不仅是国王节

荷兰外商投资局 

荷兰是世界上最热衷于节日的国家之一,荷兰人钟情于狂热的派对。四月,忽而春风至,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国王节(Koningsdag)到了,各种丰富多姿的节日和活动也接踵而来。

那么, 4月27日国王节有何来历?人们会如何花式庆祝该节日?荷兰春日还有什么不可错过的活动?来吧,一起尽情享受,玩味荷兰的春天。

节日溯源:

从女王节到国王节 

国王节是荷兰的一个传统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1815年,创立者是统一尼德兰的第一位国王、来自奥兰治家族的威廉一世。这个节日虽由国王创立的,但荷兰王室近120多年来,除了当前的国王外,都是由女性来继承王位,因此这个节日大多数时间里也被称为女王节。

荷兰女王节庆典的精彩时刻
图/https://blauwbloed.eo.nl

荷兰的前三任国王,威廉一世、威廉二世、威廉三世都是男性,威廉三世在1890年过世后,就结束了男性世袭制,之后从威廉明娜女王到贝娅特丽克丝女王都是女性继承王位。在2013年退位时,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将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威廉-亚历山大。2013 年 4 月 30 日,荷兰迎来了自 1890 年以来的第一位男性君主。

不可不知:

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

威廉-亚历山大国王 2020年 
图/ RVD – Martijn Beekman

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出生于1967年,1987年入莱顿大学学习,并于1993年获历史硕士学位。除了热衷于网球、滑雪、登山等运动和研究水资源的保持与管理之外,他还热心国际公共事业,曾担任过国际奥委会委员、21世纪世界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现年55岁的威廉-亚历山大国王还有个不广为人知的“雅好”——驾驶飞机。据荷兰皇室网站介绍,他曾于1980年代先后获得了私用、商用和军用飞行执照,又于2001年获得了航空运输驾驶员执照。此后,他就开始经常为荷兰皇家航空(KLM)做兼职飞行员。

威廉·亚历山大王子于航空学校进行实践课1987年 图/ Nationaal Archief

早在1999年4月,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便曾以王储身份陪同贝娅特丽克丝女王访华,并在2005年10月、2007年5月以水利专家身份非正式访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以王储身份访华,并在2015年10月对中国进行了登基后的首次国事访问。


2013年4月30日,荷兰举行了王位交接仪式,威廉-亚历山大加冕成为国王,接替母亲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出任国家元首。这一继承也意味着节日上的一些变化,作为女王节的延续,国王节自此也被赋予了新的名称、日期和意义。第一个女王节(Koninginnedag)举办于1885 年 8 月 31 日,实际上它之前还被称为公主节 (Prinsessedag),以纪念荷兰王位的继承人威廉明娜公主的五岁生日。在她加冕为女王后,庆祝活动的名称随之改变。而于2013年继位的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出生于4月27日,这也是如今国王节的由来。从2014年起,国王节成为全国性法定假日。

从王室到民间:花式庆祝,举国狂欢


无论是女王节还是国王节,它都是荷兰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持续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在疫情之前,每年超过35万中国游客前来荷兰观光旅游,有些便是慕名国王节而来。4 月 27 日,作为全国性的公共假日,届时的阿姆斯特丹不仅有街头游行、舞会,还有游船和现场音乐表演,整个城市将化身为荷兰最大的生日派对现场。

国王节活动现场“橙色海洋” 图/ pixabay


事实上,在国王节前夜,你会发现,电子音乐,喜力啤酒、各种派对——很多人的狂欢已经拉开帷幕。在节日当天,不仅在阿姆斯特丹,参与节日庆祝的民众会聚集在荷兰各大城市,从衣服,到假发、面部彩绘,人们会将橙色穿上身,街头也遍布橙色的旗帜,甚至宠物都从头到脚都以橙色装点……这一天,荷兰俨然成为一片橙色的海洋,这一现象也被称为“橙色疯狂”。


为何”dresscode”是橙色?因为荷兰王室的姓是奥兰治(Oranje),在荷兰语里意为橙色。橙色象征着欢快活泼、富足幸福,它不仅是王室的颜色,也是荷兰的国色,用橙色表示对荷兰皇室家族(Orange-Nassau)的自豪和尊敬,再合适不过了。不过,除了橙色,荷兰国旗的红白蓝三色元素,在节日庆典上也同样被广泛运用。


此外,节日当天,阿姆斯特丹的街上和公共场所还会充斥着跳蚤市场。这里你会发现千奇百怪的二手商品,还有各种荷兰街头美食,在这欢乐的氛围中,人们在街头欢欣起舞、尽情享受。

国王节活动上的民众


众所周知,有着“水城”之称的阿姆斯特丹运河网络发达,而在国王节当天,运河上的船只也变成了享受庆祝活动的绝妙地点。从木制划艇到立式桨板,各种庆祝的船只挤满了水道。在甲板上,穿着橙色衣服的船员们享用着美食,喝着苦橙酒——这是庆祝国王节的首选饮品,它是用浸泡在 jenever(一种杜松子酒)中的橘子皮制成,呈现自然而明亮的荧光橙色。

从船上下来,城市街头仿佛是一场集体蹦迪。如果你想体验一场大型音乐派对,可以前往拥有近百万音乐会观众的博物馆广场和伦勃朗广场。如果只想放松一下或享受愉悦的节日氛围,冯德尔公园便是一个绝佳去处。活动当天,在荷兰的任何地方,所到之处,你只需跟随穿着橙色衣服的狂欢者,就能够加入这场盛大的节日,若要真正融入其中,还可以加入人群一起高唱荷兰古老的国歌《威廉颂》,这首歌创作于16世纪,旨在致敬奥兰治家族的开山之祖威廉·冯·奥兰治-拿骚。

国王夫妇参与国王节活动图/ https://www.koninklijkhuis.nl


在这个狂欢的日子里,必然少不了一向以亲民著称的王室成员的身影。每年的国王节,王室都会被邀请到一个不同的荷兰城市参加国王日庆典,作为庆祝活动的一部分。受限于疫情,过去两年的国王节活动都不能放开地庆祝。今年,荷兰王室会在马斯特里赫特亮相并共同庆祝国王节。

玩味春日,不止于此


“没有郁金香,荷兰的春天就不会是春天。”就像这句俗语说的,随着花季的到来,郁金香、风信子等春季花朵在“花之国”荷兰的土地上尽情绽放,著名的库肯霍夫花园的田野也将被五彩缤纷的郁金香铺满。除了参与国王节,赏花、骑行、花车巡游……享受荷兰春光的“打开方式”还有很多。

Photographer: Robin Utrecht
库肯霍夫


其中,荷兰春天最大型的庆典活动且最著名的Bloemencorso Bollenstreek花车巡游活动于今年迎来了第75周年纪念日。4月23日起,时隔两年,Bloemencorso Bollenstreek花车巡游将从诺德韦克(Noordwijk)至哈勒姆(Haarlem)重新亮相,路线全长42公里,庆祝活动会持续近一周。届时,除了在游行乐队欢快的音乐中赏花,还可以参与花车周边的娱乐活动,成千上万的观众们将迎来一场独一无二的迎春仪式和激动人心的视听体验。

 

Bloemencorso Bollenstreek花车巡游活动图/ https://bloemencorso-bollenstreek.nl


此外,国际园艺届的一大盛会——荷兰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Floriade)已于本月14日开幕,为期六个月,将持续到10月9日。荷兰世园会是新冠疫情以来举办的第一个A1类世园会,也是全球花卉园艺界期待已久的盛会。按照惯例,Floriade每十年举办一次,本届荷兰阿尔梅勒世园会为第七届。以“成长中的绿色城市”(Growing Green Cities)为主题,本届世园会向荷兰园艺业与国内外参与者展示能使城市更赏心悦目、更宜居和可持续的绿色解决方案。

荷兰国王出席阿尔梅勒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Photographer: Robin Utrecht
“中国竹园”示意图图/ https://floriade.com


同时,由中国花卉协会负责组织实施的“中国竹园”也是本次世园会一大亮点。中国馆的设计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设计策略,融合了源远流长的中国花竹文化。中国现代花卉园艺和竹产业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如何?想一探究竟的话,这场花事盛宴不容错过。


除了上述的视听盛宴,极致的味蕾体验也少不了。在北荷兰省的“奶酪之城”阿克玛(Alkmaar),具有四百年历史的传统奶酪市场也将重启,并将在每年四月到九月的周五开放。在小城的华格广场,在五颜六色的奶酪磅秤中,人们仿佛穿越回了1365年,以最原始最传统的方式进行着奶酪交易。除了品尝风味奶酪,你还可以在这里了解当地奶酪的生产方式和制作过程。如果你来到了这个活力满满的奶酪市场,面对镜头的时候记得喊一声“cheese”。

阿克玛奶酪市场图/ https://www.kaasmarkt.nl


沐浴着阳光,咖啡厅、餐厅和酒馆外的露台挤满了人;约上好友,在户外单车骑行;喝上一杯冰爽的喜力啤酒,在冯德尔公园野餐。当然,荷兰的春天还拥有众多玩味方式,春光无限好,等你去发掘。


从国王节的花式庆典到荷兰阿尔梅勒世园会,从世界闻名的郁金香到电子音乐,这些的背后无不凸显了荷兰领先世界的园艺业和蓬勃发展的娱乐创意产业。荷兰在开放、多元和创新的社会氛围中,致力于让所有人拥有一个更美好且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