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

低成本的宜居国度 —— 荷兰

“生活在一座城里,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风景是‘宜居’。”就像这句话说的,荷兰多次位居全球幸福指数前列,那么这里的城市是否足够宜居呢?和世界知名城市相比,这里的生活成本如何?

本期文章结合各大权威榜单数据,从宜居性和生活成本两个方面出发,将荷兰的主要城市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与世界知名城市如上海、香港、纽约等进行多维度的对比,看看哪所城市最接近“乌托邦式”的理想之城。

怎样的城市才称得上是“全球最宜居”?每年,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简称EIU)都会试图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最新《全球宜居城市指数2022》中,整体来看,随着全球新冠疫情缓和以及防疫措施的松动,多数城市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指数都有所提升,因此今年的平均宜居指数显著增长,从去年的69.1分升至73.6分。

Source: Amsterdam Toerisme & Congres Bureau (ATCB)

阿姆斯特丹:
宜居排名荷兰之最,飙至全球Top9

该智库对全球172座城市进行了综合衡量,依据五大指标(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的30多个定性和定量因素为每个城市进行评级,旨在评估全球各地城市的生活条件优劣。《全球宜居城市指数》用途广泛,既可为跨国公司员工的海外派遣提供参考,同时量化了各个城市的个人生活可能面对的挑战。此外,该指数还可以用作城市之间的直接比较。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2022》by经济学人智库

具体来看,今年跻身前十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西欧和加拿大。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以95.3分(满分100分)位列第9名的荷兰阿姆斯特丹。阿姆斯特丹在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与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五个类别的指数分别为90分、100分、97.2分、91.7分、96.4分。最为突出的是医疗保健方面,拿了满分,最低分的是稳定性方面,得到90分。

《全球宜居城市指数2022》前十名by EIU

事实上,去年阿姆斯特丹的排名仅为第30位,今年可谓是突飞猛进了。阿姆斯特丹素有“北方威尼斯”的美称,这里桥梁交错,河渠纵横。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旅游城市,运河、风车、小桥、船屋、木鞋和郁金香是它的名片,这里奇异的建筑、珍贵的艺术品和浪漫的运河是不可错过的景致。

鹿特丹:
全球宜居排名最高的新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经济学人智库在排名中增加了 33 个新城市,总数达到 172 个。荷兰另一重要城市鹿特丹首次出现在全球宜居指数中,并在172个城市中排名第28位,成为排名最高的新城市。

Source: David Rozing

自1340年建市以来,鹿特丹因港而兴,逐步发展成全球最成功的港口城市。到了20世纪,鹿特丹一跃成为欧洲最繁荣的港口城市,拥有全球最大的疏浚港和最高的办公楼,拥有“欧洲桅杆”的美誉。21世纪以来,鹿特丹孕育着创新、前卫、包容的独特城市文化,并在2001年入选欧洲文化之都,2014年被评为欧洲最佳城市。当前,“宜居”逐渐成为鹿特丹的崭新标签。另一方面,在新增的33个发展迅速的商业城市中,三分之一(11个)都是中国城市,分别为:南通、杭州、沈阳、武汉、福州、南京、西安、无锡、重庆、珠海、东莞。此外,中国大陆排名最高的城市是北京(71名)。

全球生活费最贵城市:
香港、上海、广州均比荷兰城市贵

今年6月,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咨询公司ECA International发布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最贵城市排行榜,根据食品、租金、公用事业、大众交通、币值强弱等因素,计算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指数。这项排名主要针对跨国企业外派员工,可以帮助公司计算该付外派员工多少薪水。而对员工来说,这些榜单也能让TA了解某地的消费水平和花销,以提前做好理财规划。

ECA International分析了全球490多个地区的商品价格和服务成本,以及420多个地区的租金成本,对来自120个国家的207个城市进行了排名。排行显示,前十名最贵的城市分别为:中国香港、美国纽约、瑞士日内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以色列特拉维夫、瑞士苏黎世、中国上海、中国广州、韩国首尔。在最新发布的城市排行中,东亚共有5个城市进入前十名,可谓是最贵的地区。中国香港、上海、广州三座城市位列前十。ECA亚洲总监Lee Quane表示,造成中国城市排名上升的主因不是通货膨胀,而是因为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持续走强。通膨率虽然大多比从前高,但仍比其他亚洲地区低。

“欧洲生活费最贵城市前二十名”by ECA International

从欧洲范围内来看,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是瑞士的日内瓦,其次则是伦敦。宜居指数排名前列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并不是欧洲生活费最贵的十座城市之一,而是排名第14,海牙排名欧洲15名。其实,不止是ECA International,经济学人智库、Mercer咨询公司等机构都会制作最贵城市排行榜,测量方法大同小异。

全球生活成本报告:
伦敦、上海均比荷兰城市开销大

与此同时,根据经济学人智库(EIU)最新发表的《全球生活成本报告》(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2021),平均而言,全球商品及服务价格升幅为五年来最高,以当地货币计达3.5%,高于疫情前的水平。该调查探索了173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对各大城市的200多种日常用品和服务(包含食品、饮料、服装、房租、交通、水电、教育、娱乐等门类)进行调查,并根据疫情、政治方面等全球事件进行衡量。

以色列特拉维夫首次成为“全球生活最贵”的城市;法国巴黎排名第二,与新加坡并列。而之前居榜首的香港,今年排名第五位。在榜单前20名中,英国伦敦排名第17,中国上海排名第19名,荷兰城市并不属于“全球生活最贵”的前20名行列

“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前十名”by EIU

移居生活成本调查:
阿姆斯特丹位列青岛之后

无独有偶,咨询公司美世 (Mercer)的年度报告《2022 年生活成本调查》的结果同样显示,居住在香港、苏黎世、日内瓦等城市的外籍人士的生活成本比全球任何其他地方都要高。

“2022 年生活成本调查”by Mercer

根据该排名,香港五年来第四次成为全球移居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前十名中还有大家熟悉的纽约、东京、北京。此外,在其他中国城市中,上海和深圳排名第12和13名,广州排名第18。荷兰移居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为阿姆斯特丹,排名第25名,位列第22名的中国青岛之后。美世的年度生活成本排名是基于它们生活费用数据研究,也是同类调查中最受认可和最广泛的调查之一,覆盖全球400多个城市。这项调查每年进行两次,突出了货币波动、成本通胀和住宿价格不稳定等关键经济指标,旨在帮助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和政府确定其外籍员工的薪酬策略。

Source: Frans Lemmens

整体来看,荷兰部分城市宜居指数排名领先世界,生活成本方面却不属于最贵的行列。诚然,对美好的探索没有终点,文明的进步也没有止境。

在东西方文化中,“桃花源”和“乌托邦”的说法皆代表了人类对有序社会和理想之城的想象和憧憬。宜居城市等诸多评选,也是人类对更好、更文明的生存方式的持续探索。

分类
艺术

跨频律动:交织时尚与科技的荷兰舞团,延续传奇再创新生

从独特荷兰风格的世界级舞团到走出舞台外延,探索演艺新空间的康尼·杨森舞团;从艺术邂逅科技的另一种蓝舞团,到被誉为跨界顶流设计的缪斯的编舞家纳妮娜·林宁…

本期我们为大家解锁荷兰舞界的跨界新玩法,开启一场艺术交融新体验。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首席刘茜 X 舞蹈宗师汉斯·范·曼恩

独特荷兰风格的世界级舞团:荷兰国家芭蕾舞团 Dutch National Ballet

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是目前荷兰国内规模最大的舞蹈团体,在荷兰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19世纪的童话芭蕾舞剧还是现代的实验性舞蹈作品,都是建立在学院派舞蹈基础上的。该舞团亦是唯一一家以学院派舞蹈技巧为立足点而展开舞蹈创作的荷兰舞团。

在过去的若干年中,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已逐渐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且规模最大的芭蕾舞团之一。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是一只非常国际化的团队,舞者们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在传统与创意之间自由游走,向观众展现了舞蹈体验的新方式。年轻、充满活力、富有创造力、带有独特荷兰风格的世界级水平,是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的独特魅力。

“跳”进荷芭的中国舞者 Qian Liu 

“只要茜站在舞台上就会将所有观众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的身上,她的本身就像一个故事,让我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开。”荷兰舞评人瑞秋·布肖这样评价她。

主演过几十部大型舞剧,演出近两千场,荣登海内外各大新闻报纸及杂志刊物封面,并多次受邀赴中国驻荷兰大使馆演出,以及西班牙、墨西哥、意大利等地艺术节的重要演出…..她是荷兰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肖像画中唯一的一位中国人;也是创馆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二位舞者;她就是——刘茜。

2012年,刘茜凭借出众的表现在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演员全球招募考核中一举夺魁,并仅用三个月便破格晋升为该团独舞演员;2013年,她再次破格晋升为荷兰国家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并于2016年成为荷兰国家芭蕾舞团首席主演(终身合同制),刘茜在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的生涯充满了惊喜与感动。

在国际舞台上跳舞,是埋在刘茜心里的梦想。从辽宁芭蕾舞团到荷兰国家芭蕾舞团,一路以来的付出,坚持,追求,让刘茜成长,也让看似平凡的芭蕾女孩在国际舞台上绽放。

荷兰国宝级编舞大师 Hans van Manen

出生于1932年,Hans van Manen 是国际公认的当代芭蕾大师之一,也是荷兰国宝级编舞大师。迄今为止,他已经创作了150多部芭蕾舞剧,包括为电视编排的芭蕾舞剧。汉斯·范·曼恩的标志性风格和美学在他所有的编舞中都熠熠生辉,其特点是简洁、精致。

远至巴赫的形而上学,近到皮亚佐拉浓郁的激情和生命能量,音乐大师们的作品都是他的灵感源泉。凭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感性解读,汉斯·范·曼恩获得业内“和音符平行般的杰出编舞”的盛赞;同时凭借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腻刻画,他让舞蹈的线条与人类情感线条相遇相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编舞风格。

他曾担任荷兰舞蹈剧院联合艺术总监十年,之后成为荷兰国家芭蕾舞团(1973-1987)和荷兰舞蹈剧院(1988-2003)的常驻编舞。 2005年,他回到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担任常驻编舞,并一直留在那里。

现任荷芭艺术总监 Ted Brandsen 

出生于1959年,Ted Brandsen 自2003年起担任荷兰国家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之后,Brandsen 创作了《身体》(2004)、《偷时间》(2006)、《雷伊》(2013)、《重播》(2014)、《古典交响曲》(2020)等作品,以及长篇作品《科佩利亚》(2008)等。 

他的领导让荷芭迎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2013年,他与国家芭蕾舞学院合作,发起成立了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少年团,弥合了舞蹈培训和专业实践之间的差距。

2019年10月,阿姆斯特丹市长 Femke Halsema 授予 Ted Brandsen “阿姆斯特丹艺术奖”。 2022年6月,Ted Brandsen 被授予为荷兰狮骑士勋章。

荷兰编舞大师 Rudi van Dantzig

在荷兰国家芭蕾舞团和荷兰舞蹈界,很少有人像 Rudi van Dantzig(1933-2012)一样留下如此浓烈的印记。他于1952 年开启舞蹈生涯,并于1961 年荷兰国家芭蕾舞团成立后,成为常驻编舞。从 1965 年起担任艺术联合总监后,Rudi 于1971年成为荷芭唯一的艺术总监,并一直担任该职位至 1991 年。

Van Dantzig 总共创作了 50 多部芭蕾舞剧,通常与作为布景和服装设计师的 Toer van Schayk 合作。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 Vier letzte Lieder》、《Onder mijne voeten 》等。

当艺术邂逅科技 | 荷兰另一种蓝舞团《大逃遁》

演艺 X 科技跨界:多媒体跨界舞团 Another Kind of Blue

另一种蓝(Another Kind of Blue,AKOB)是由编舞家 David Middendorp 领导的多媒体跨界舞团,其作品以现代舞和现代技术间富有创意的结合方式见长。

另一种蓝舞团创作的舞蹈表演将编舞和技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并将投影、VR技术应用于舞蹈编排当中,挑战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感官界限。

重要的是,这些舞蹈编排对于任何受众来说都是可接近的,不受年龄和其他限制。另一种蓝不断为舞蹈和戏剧界开辟新径。

情绪满分 视觉酷炫:多媒体舞蹈作品

• 编舞名称:《大逃遁》/《The Great Escape》

• 编舞:David Middendorp 及其他合作舞者

• 舞者:Aya Misaki & Richèl Wieles

• 视频制作:David Middendorp

处于热情状态的、忙碌的、大的重复动作,或是更小、更克制的动作,《The Great Escape》用手讲述故事。通过舞者和手之间的相互作用,《The Great Escape》专注于一种被困住的感觉。舞者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展示了手如何带来或消解我们的解放,这是一段充满活力且激动人心的旅程。 

《The Great Escape》 是早期作品 《HandsON》 的延续,这是一种独特的舞蹈表演。“另一种蓝的动作捕捉系统可以跟踪编舞家 David Middendorp 创作的手部编排,并可以整合到与舞者一起并围绕舞者移动的三维物体中”。

Photo credits: Kim Vos Fotografie

当艺术邂逅科技 | 荷兰另一种蓝舞团《同频共振²》

• 编舞名称:《同频共振²》/《Frequency²》

• 编舞:David Middendorp 及其他合作舞者

• 舞者:Aya Misaki & Teresa Royo

• 视频制作人:David Middendorp

起伏与共生:人与自然

Frequentie 和 Frenquentie² 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也是关于给予与索取、破坏与创造的舞蹈。舞蹈的语言从不断重复的基本和日常动作演变成一堆陌生的、扭曲的和反复无常的形式。

Frequentie² 是关于两个舞者面对所谓的“克拉尼图形”的故事。这些是由舞池或画布上不同的上升频率的声波产生的物理模式,沙纹象征着人与物理之间起伏的共生关系。

克拉尼图形

克拉尼图形,又称“克拉德尼声音图案”,诞生于十九世纪。克拉尼图形可以让声音可视化。1787年,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克拉德尼改进了伽利略的方法研究金属板的振动。他在金属板上撒上细沙代替灰尘,用小提琴弦代替锉子使金属板振动,则细沙停留在节线上,形成对称的美丽图案,即著名的克拉尼图形。

Photo credits: Kim Vos Fotografie

跨界顶流设计的缪斯 荷兰编舞家纳妮娜·林宁

荷兰编舞家纳妮娜·林宁 Nanine Linning

荷兰编舞家纳妮娜·林宁(Nanine Linning)1977 年出生于阿姆斯特丹,她的作品跨越设计、视频、视觉艺术和音乐领域,以爆炸性的动作语言和生动的图像为特征。她结合了舞蹈和歌剧、音乐会和装置艺术,进行超越部门和跨学科的创作。

在她广泛的项目中,包括联合制作和巡回演出、展览和装置等,她与不同的国际知名艺术家们进行密切合作。例如,纳妮娜与艺术顾问和戏剧家Peggy Olislaegers 合作超过了 14 年。此外,她与高级时装设计师 Iris van Herpen 合作了她的六部舞蹈作品。近期受 van Herpen 的邀请,她们在巴黎合作呈现了 SEIJAKU 高级定制时装秀。

跨界融合:创造性思维之旅

纳妮娜·林宁追忆往期作品系列  (2008 – 2021) 

Nanine Linning Archive Series

通过纳妮娜·林宁的创造性思维之旅,她分享了她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的看法以及对创作过程的见解。在这个时长20分钟的视频中,观众将穿越她的许多获奖、多学科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探索了自己的梦想、生动的诗意、充满身体爆发力的舞蹈语言等。

从对人类行为、身体支配和操纵中的动物本能的探讨,到对脆弱性、匿名性的探索,作品涵盖的主题众多,其中还包括她对失重感及内心的世界的追寻等。

Photo credits: Robert Benschop
Photo credits: Staatsballett Thüringen

康尼·杨森舞团 X 范内勒工厂《鹿特丹之爱》

荷兰最著名的现代舞团之一:康尼·杨森舞团 Conny Janssen Danst

位于鹿特丹的康尼·杨森舞团(CONNY JANSSEN DANST)自1992年以来,一直是荷兰最著名的现代舞团之一。其艺术领袖康尼·杨森(Conny Janssen)的作品,因其舞者强大的身体和戏剧力量,以及令人惊讶的多样性而广为人知。

康尼·杨森是创作现场表演的专家:从剧院到工厂大厅,从教堂到停车库。通过与来自摄影、电影、建筑、戏剧和音乐领域的艺术家和机构结成联盟,康尼·杨森将舞蹈置于更广阔的视野。

她的编舞巧妙、有力且激动人心,融入了复杂的音乐、构图和灯光。每一次表演对于她的舞者和她来说都是一次不可预测的发现之旅。她的舞者们站在舞台上是有血有肉的,他们脆弱、热情、抑或充满激情。

Photo credits: Davide Bellotta

荷兰演艺新空间,走出舞台外延:在天桥和旧咖啡厂中起舞

在这部短片中,荷兰当代舞团 Conny Janssen Danst 的舞者们探索了鹿特丹之旅的第四个目的地。该影片系列聚焦康尼·杨森舞团的剧目和鹿特丹的特色地点。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舞者探索 Van Nelle Fabriek(范内勒工厂)的场地。范内勒工厂最初是荷兰工业建筑的旗舰,也是功能主义的典范。现如今,范内勒工厂是活力和现代的象征。

对城市的热爱也是康尼·杨森舞团的巨大灵感来源,通过以这种方式展示舞蹈,康尼·杨森舞团得以拥抱其家乡鹿特丹的建筑,并与更多人才合作。

Photo credits: Davide Bellotta

Van Nelle Fabriek(范内勒工厂)

鹿特丹因建筑之城盛名在外,例如 Van Nelle Fabriek(范内勒工厂)。范内勒工厂在鹿特丹西北部的工业区,建造于1925~1931年,之前是加工生产咖啡、茶叶和烟草的工厂,经历过二战都屹立不倒,现在成为旅游参观的一处热门景点,同时还有一些公司和工作室在这里办公。

范内勒工厂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和大家印象中昏暗密闭的工厂厂房截然不同,大量使用钢结构和玻璃结合,东南西北都通透。范内勒工厂由J.A. Brinkman公司负责设计建造,立足于荷兰风格派功能主义理论,更强调工业化的细节。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也是重温康尼·杨森舞团作品《SO HERE WE ARE NOW》的演出地点,该作品始于2007年,作为系列舞蹈的第三部分,至今年夏天仍在范内勒工厂上演,这无不凸显了康尼·杨森舞团跟鹿特丹城市的紧密联结。

荷兰驻华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文化

一文了解荷兰顶尖理工大学

荷兰外商投资局

荷兰是世界上教育最普及、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最新公布的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荷兰13所研究型大学全部上榜。其中,有四所顶尖理工大学组成了联盟“4TU”——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埃因霍恩理工大学、特温特大学、瓦赫宁根大学。

这四大联盟以科研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和教育能力强而知名。它们各自的优势学科是什么?当前的最新动向如何?它们是如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科顶流”瓦赫宁根大学将在之后介绍,本篇文章向大家介绍“3TU”。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欧洲的MIT叫做TU Delft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TU Delft)始建于1842年,位于荷兰代尔夫特市,前身为荷兰王国皇家学院,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理工大学。作为欧洲顶尖工科联盟IDEA联盟成员,据荷兰在线NLO报道,其高质量的教学及高超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和卓越声誉。


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中,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位居世界第61位。凭借超百年的土木工程传统,学校分为 40 个系和 8 个学院,几乎涵盖了工程科学的整个范围, 拥有 25,000 多名学生和 6,000 名员工。代尔夫特理工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工程师和拓展工程科学的前沿,为解决全球挑战做出贡献为使命。代大的排名近年来均呈现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不时有小幅波动,这表明其国际地位的提升。 

图 / www.tudelft.nl


TU Delft 优势:将理工科顶配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生产力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建筑、土木与结构工程、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水资源、交通科学、海洋/海洋工程和化学工程领域名列前茅。建筑学院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王牌学院之一,也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建筑学院之一,被认为是当代建筑规划学科最大的一个剖面。创新与多元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学的重要特色。


代大与众多跨国巨头和知名研究机构都有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如:英特尔、微软、飞利浦、阿斯麦、壳牌、欧洲航天局、美国航天局、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等。例如,帝斯曼与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建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动生物科学创新;ABB在荷兰代尔夫特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汽车研究中心,旨在促进电动交通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微软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设立了量子实验室,开发量子计算机的构建模块,荷兰国家航天实验室 NLR 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紧密合作,为荷兰航空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其校友包含中国科学院院士:严恺、陈宗基、飞利浦创始人Gerard Philips、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Ben van Beurden、安德烈·海姆等。


不得不提的是,代尔夫特的高科技生态系统也是创业孵化器YES!Delft的诞生地。凭借超十年的经验,从无墨印刷到尖端激光技术,YES!Delft已为200多家技术公司提供支持。自2005 年成立以来,它的目的在于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学术研究商业化。帮助学生、科学家和专业人士创办公司,从建构商业模式,到研究市场潜力,该创业孵化器助力创业团队建立其价值主张与商业模式,并不断专注于技术创新,从而把创新的构想,转化为成功且有拓展性的事业。


TU Delft 最新进展:生活材料、水处理、医疗保健
在生活材料研究层面,据学校报道,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研究员 Elvin Karana 参与发起的 NextSkins 项目获得了 400 万欧元的资助,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他们将在未来五年内开发两种多层次的治疗和再生生命材料,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应用领域,例如用于治疗人类皮肤病的医疗保健;以及高性能应用,例如运动防护服。“设计生活材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设计和使用产品的方式,”Karana 补充道,“我们的目标是开发两种可能改变许多人生活的突破性生活材料。”目前,社会影响在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技术开发和设计工程之间的合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循环水处理层面,由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及奥尔堡大学和奥胡斯大学共同参与的一项名为 REThNk 的研究项目试图为活性污泥打开通往全球生物聚合物市场的大门,使水处理设施更具可持续性,并为循环经济产生一种新的、丰富的、廉价的原材料。22年6月份,诺和诺德基金为此项目提供了 740 万欧元的捐款资金。就像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环境生物技术和水处理教授 Mark van Loosdrecht说的,“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现在被称为“废物”的一切。”这个项目从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切入,向循环经济的过渡迈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荷兰顶尖的水研究机构,荷兰Wetsus (卓越可持续水技术中心) 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对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早有深入的研究。早在八年前,它们就为此开展联合研究。


在医疗保健层面,近期,TU Delft参与的一项旨在面向未来的医疗保健的研究的战略合作获得了 6000 万欧元的投资。同伊拉斯姆斯大学及大学医学中心一起,三个机构合作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联手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医疗保健面临的问题,致力为患者的护理、更健康的人口、护理的可持续性和全球创新等方面做出贡献。通过技术、社会和医学科学之间的密切合作,发展和加强科学融合健康与技术社区,来改善医疗保健的未来。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坐标“荷兰硅谷”的一匹“黑马”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TU/e),创建于1956年,位于被福布斯杂志称为“全世界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世界级的创意硅谷”的埃因霍芬市,是荷兰乃至全欧洲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

作为荷兰“TU”里的当家花旦,它也是欧洲卓越理工大学联盟成员。其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在荷兰和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众多理工科专业实力在各大排行中稳居欧洲前十。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中,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位居世界第138位。近些年学术成绩亮眼的它,是荷兰大学中的一匹“黑马”。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学校地处的埃因霍温市是荷兰多所科技活跃型公司(如Philips, ASML, DAF, etc.)的发祥地或总部所在地,这些公司提供埃因霍芬理工各类科技应用合作项目。

图 / www.tue.nl


TU/e 优势:迎接全球挑战提供社会化解决方案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是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生命科学(医药与医疗设备)以及智能移动(先进电动汽车、智能交通等)。凭借这三大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学术实力,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与工业界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如TNO Automotive,ASML,壳牌,飞利浦,Philips Healthcare,NXP,DAF Truck,TomTom等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实验室分布在各个学院


早在2015年,来自荷兰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太阳能团队,曾设计出过一款太阳能汽车,最高时速126千米/小时,并在世界太阳能挑战赛中获得了冠军。多年来,该团队为参加世界太阳能挑战赛制造了许多超级高效的太阳能汽车。


由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研发、Preceyes公司产业化的显微眼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可协助外科医生完成精确度要求极高的手术,提高临床效果,并有助于发展创新的外科技术。
该大学的关键优势之一为基于全球挑战进行、与时俱进的课程设置。在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学生会被引导从工程师的角度关注并解决全球挑战。埃因霍温理工关注的主要方向有可持续能源、未来城市、便携式健康传感器(如可随时更新心跳频率数据的手表等)、无人驾驶汽车、可预测群体行为的数据模型等,而教授这些课程的老师也正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专家。


TU/e 最新进展:智能出行、可持续农业、光子集成技术
在智能移动方面,根据学校近期报道,目前,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学生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持续的电动汽车,在行驶时从空气中捕获二氧化碳,通过储存捕获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处理,这可以为减少全球变暖做出贡献。学生们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改进车辆,目标是使整个汽车能源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平衡并能够最终上路。此外,该团队致力于在未来实现材料的最佳可循环利用性。

图 / www.tue.nl


在可持续农业方面,一家由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入股的且由该校毕业生创始的初创公司 VitalFluid 正在研究一种新颖且可持续的施肥方法。通过模仿闪电的自然现象,该公司进一步完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开发的技术,对其进行验证并将其推向市场,期望开发出温室园艺中化学农药的替代品。


与此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和硬件产业,一家生产高端光子集成电路的独立纯代工厂SMART Photonics,于7月21日与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强磷化铟(InP)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为终端客户提供一条畅通的新技术路径。这将推动许多应用和新兴技术的变革,并有望助力解决关键社会挑战和将技术解决方案提升到新水平。

特温特大学:荷兰最具企业家精神的大学
特温特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Twente, 简称UT),也被称为屯特大学。成立于1961年,位于荷兰恩斯赫德。作为欧洲创新型大学联盟成员之一,特温特大学是一所极具现代企业精神的综合性高等学府。


在2023年QS大学世界排名中,特温特大学位列212名。特温特大学在纳米技术,集成电路设计,化工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同样名列前茅。同时涵盖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将技术、科学和工程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是特温特大学的特色。特温特大学的建立,为推动荷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科技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特温特大学同时也是全球最早配备最快速网速的大学之一,早在2012年,校园内的网速便高达到每秒1千兆,和美国斯坦福大学谷歌所建立的高速校园网络速度持平,这也说明了特温特大学身处互联网技术的前沿。

图 / www.utwente.nl


UT 优势:精研学术的内驱力造就师生全员的创业活力
特温特大学的学术氛围浓厚,倡导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鼓励师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目前特温特五大核心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和可持续能源。


与此同时,特温特大学具有外向型视角,除了鼓励学术研究以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学的企业化导向,因此也被称为荷兰“最具创业精神”的大学。学校会入股扶持其毕业生和教职员工创办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并且和特温特科学产业园进行紧密合作。学校还大力推崇和支持学生创业并与相关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效显著。位于大学校园的产业园中分布着 800 多家充满活力的衍生公司,而这一数字和学生的比例超过了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学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业”一直是特温特大学相关政策关注的焦点。迄今,特温特大学已经培育了 700 多家新创企业。在长期的创业教育过程中,特温特大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理念:“只有当教师从事了真正的创业活动,才可以从事创业教学。”此外,凭借着“High Tech, Human Touch(高新科技,人文关怀)”的校训,特文特大学对于新技术的探索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行为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管理科学联系起来,把高新科技和社科人文充分结合。


特温特Kennispark创新园区基于“三螺旋模型”,聚集了430多家公司和特温特大学,是荷兰最大的创新园区。早在2013 年,该园区因其在创新、技术发展以及教育和创业机会联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荣获最佳商业园区奖。该奖项凸显了公司与特温特Kennispark合作伙伴之间的良好合作:恩斯赫德市,特温特地区,特温特大学和萨克森应用科学大学。
加拿大特力马公司在阿纳姆建立一个试点工厂,让废旧橡胶也获得了被回收再利用的机会。该公司与在聚合物和橡胶研究领域有着卓越声誉的特温特大学和温德斯海姆应用科学大学合作开展研发。 特温特大学在各领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者,包括2009年斯宾诺莎奖的得者Albert Van den Berg,荷兰的国防部长Ank Bijleveld,蓝牙的发明人Jaap Haartsen,奥林匹克、欧洲及世界的游泳冠军Marleen Veldhuis以及布里斯托大学的人工智能教授Peter Flach等等。值得一提的是,booking.com; takeaway.com等都是特温特大学校友的创业成功案例。


UT 最新进展:生物医学工程、道路交通管理、芯片制造
在生物医学工程层面,假肢一直是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通过与世界领先的假肢公司 Ottobock 合作,特温特大学在 7 月于鹿特丹举行的国际康复周大会上展示了一项新的假肢技术,该技术基于肌肉骨骼建模的概念,代表了广泛使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的替代方案。

图 / www.utwente.nl


在道路交通管理层面,特温特大学是Panoptis项目的参与方之一。7月,在西班牙和希腊的部分道路,Panoptis无人机实时执行了道路监控任务,这是大多数无人机无法做到的。将来,无人机将在道路基础设施之外飞行,并监视异常的不同类型,例如汽车事故,滑坡和其他障碍车道的物体。


另外,在人工智能发展层面,在6月底于鹿特丹举行的欧洲机器人论坛上,特温特大学出席并展示了最新的机器人创新并取得良好反响,这是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活动之一。特温特大学拥有机器人技术中心(RCT),其研究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医疗保健机器人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社会机器人技术。


以芯片制造方面为例,荷兰特温特地区目标成为欧洲芯片设计中心,致力于在其中发挥先锋作用。特温特大学、MESA+纳米技术研究所和该地区的数十家公司已在特温特芯片技术产业群展开合作,该产业群将确保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而特温特之所以在芯片设计领域有如此大的潜力,这与特温特大学产学研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关系。


总体来看,特温特大学的科学研究聚焦在以下主题:通过个性化技术改善医疗保健;创建智能制造系统;用智能材料塑造我们的世界;设计数字社会等。特温特的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运用独特的跨学科和卓越的科学学科方法去应对全球挑战。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造智能解决方案
上述荷兰顶尖联盟的组成是为了共同加强和汇集它们的技术知识,以培养足够数量的高素质工程师和技术设计师,开展国际标准的优秀和社会相关研究,用技术优势助推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和汇集技术部门的知识和创造力。

从可持续农业到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并与各类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上述三所高校的案例展现了通过组成“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依靠产学研战略平台,高校和企业及政府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交流与合作,不断取得技术创新和突破性的科技成果,从而实现了真正的产学研合作。


在荷兰参与研发创新,不仅可以让企业提升自身所追求的目标,还可以享受当地活跃的产学研环境,并为工业创新、清洁能源、永续供求等联合国可持续目标创造智能解决方案,更从容地应对当前和未来未知的挑战。

分类
艺术

从设计奖到展览,从激进方式窥探荷兰设计一隅

“神造了世界,荷兰人用设计造了荷兰。”自然、永续、实验、先锋——本期荷兰艺线向大家展示荷兰设计师如何玩转这些充满矛盾性的元素,并用前卫有趣的设计影响着全世界。建立疫情衍生下的开创性海报平台;在技术到感知之间寻找突破与平衡;探索材料新用途、用设计应对气候危机;探寻时尚产业可持续之路…从两位荷兰设计奖获奖者说起,再到两个时尚和设计相关的重磅展览,让我们一起领略荷兰设计师们的激进方式。

聚焦:

2021年荷兰设计奖获奖者

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

Studio Lennarts & De Bruin) 

每一年,荷兰设计奖(DDA)都会表彰最优秀的荷兰设计师和他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创性项目。根据设计师的各种学科、观点和解决性方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 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因其“保持理智,保持安全”(SSSS)项目获得了2021年荷兰设计奖信息传达奖。

图片由“保持理智,保持安全”项目和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惠允

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的“保持理智,保持安全” (SSSS)是一个与新冠病毒相关的开放和积极的海报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上传、下载、打印和分享海报。现在有来自87个不同国家的设计师的2200多张海报,它己成为在突然关停和取消的文化活动和项目的常态下释放创意能量的熔炉。为设计师和每一个可以用得上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因此,荷兰的27家医院收到了印刷好的海报,并举办了各种展览,其中的一个亮点是参加在卢浮宫的侧楼举办的应用艺术和设计的展览,并可能被纳入其收藏。

图片由“保持理智,保持安全”项目和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惠允
图片由“保持理智,保持安全”项目和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惠允
图片由“保持理智,保持安全”项目和伦纳特&德卜瑞恩工作室惠允

聚焦

2021年荷兰设计奖获奖

奥黛丽•拉格(Audrey Large)

每一年,荷兰设计奖(DDA)都会表彰最优秀的荷兰设计师和他们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创性项目。根据设计师的各种学科、观点和解决性方案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奥黛丽•拉格是2021年荷兰设计奖青年设计师奖的得主。奥黛丽-拉格研究数字电影和图像理论,并将她的发现用于设计材料上。她感兴趣数字和物理 之间的界限并使用动面和3D软件技术来创造新的图像。她将数字图像视为原材料;拍摄技术和图像处理是她的工具。

图片由荷兰设计奖和奥黛丽•拉格惠允

在她的设计中,奥黛丽•拉格从不关注特定的方法,而是关注各种技术、学科、功能和感知之间的直觉联系。她在形式和功能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并使用颜色来创造具有异化特征的可触摸的幻觉。

奥黛丽•拉格,元器血#6,可回收3D打印塑料,胶原。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摄影:阿拉•阿布•阿萨德(Alaa Abu Asad),尼鲁法尔画廊
图片由荷兰设计奖和奥黛丽•拉格惠允

我们这该死的后院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的设计展

(It’s Our F***ing Backyard)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聚焦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气候危机。展览《我们这该死的后院》向观众表明设计师可以做出令人信服的改变:通过创新的实验或利用当地的知识,他们邀请我们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看待材料,为我们展现了既有责任感又有美感、既舒适又方便的设计。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事务所的 80个精选项目揭示了一系列探索材料新用途的策略。

展览“我们这该死的后院-设计材料的未来”现场图。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摄影:格特•扬•范•鲁伊(Gert Jan van Rooi)
展览“我们这该死的后院-设计材料的未来”现场图。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摄影:格特•扬•范•鲁伊(Gert Jan van Rooi)
展览“我们这该死的后院-设计材料的未来”现场图。
费尔南多•拉波塞(Fernando Laposse),《狗》,2019年。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摄影:托梅克•德苏•阿伦(Tomek Dersu Aaron)

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市立博物馆是一个致力于现当代艺术及设计的国际博物馆。相关视频请登陆腾讯视频搜索。视频由MalsMedia制作,版权归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所有。

荷兰艺线美术馆直播系列:

2022年时尚国度双年展:

关爱的方式(Ways of Caring) 在线导览

时尚国度是一个国际时尚平台,它连接着时尚设计、研究和商业领域的先锋,并与世界分享他们的想法和创新。时尚国度代表着对时尚行业的共同立场和模式的批判性思考。通过双年展、讨论项目、设计研究实验室、展览和出版物,时尚国度将来自荷兰和海外的有远见的想法聚集在一起。时尚国度与设计师、公司、科学家、教育家、消费者和其他时尚界的利益相关者一起,积极探索急需的新时尚体系。以”关爱的方式“为中心主题,2022年的时尚国度双年展探寻使时尚产业更加可持续的、充满共情的方法。在5周的时问里,来自世界各地的70多位设计师、艺术家和制造商以及公众通过7个项目部分,研究时尚生产和穿着者之间的断裂关系。

在这个线上导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年展的主要展览 “邂逅时尚”,以及其他一些项目内容。在”邂逅时尚”中,联合策展人NOT__ENOUGH小组邀请观众积极地再定义时尚的含义。关于存在、制造和价值的主导观点在工业化的时尚系统中受到挑战,为不为人知的故事、不为人知的感受和历史上被抹去既有知识提供可能性。

荷兰驻华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艺术

从新秀到传奇,品味荷兰乐坛的顶流

通过展现荷兰大师级作曲人、传奇音乐家和顶级乐团的合作,本期荷兰艺线向大家展示一曲曲叩击心门的音乐。从爵士名伶到 Trance 教父,从手风琴演奏家再到创作型才女歌手,不管是通过与世界顶级乐团或当今歌坛达人的跨界合作,还是将音乐变成集大成的艺术创作,荷兰乐坛风格各异的艺术家和音乐人们在大放异彩。让我们解放内心的情绪,来品味荷兰音乐顶流们的跳跃风格和情绪霓虹。

荷兰“丝绒歌喉”遇上格莱美音乐传奇

《一千个曾经的你》特林特耶·奥特修斯 x 伯特·巴哈拉赫

Photo credits: Paul Berge

特林特耶·奥特修斯(Trijntje Oosterhuis)是荷兰家喻户晓的天后,被誉为“丝绒歌喉”,她是当今荷兰流行乐坛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特林特耶的母亲是小提琴家,父亲是牧师和诗人。从小女孩开始,唱歌、作曲,她便已经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冥冥之中,她就知道自己要成为一名歌手。

Photo credits: Paul Berge

1990 年代初,她和哥哥 Tjeerd Oosterhuis 组建了 Total Touch 乐队,在乐队发行的第二张单曲 《Somebody Else’s Lover 》大受欢迎,首张专辑成为荷兰流行史上最成功的首张专辑之一。在这之后,特林特耶发展成为荷兰最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之一。

1998年,开始单飞自己发展演唱事业。从 2001年起,她与众多音乐家与歌手合作,包括 Toots Thielemans、Herbie Hancock、Al Jarreau、Lionel Richie、Anouk 等,并且是荷兰女子组合 Ladies of Soul 中的成员之一。二十余年来,Trijntje Oosterhuis 对音乐的热爱不减。

Photo credits: Mettina Jager

伯特·巴哈拉赫(Burt Bacharach)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有成就的流行作曲家之一。伯特·巴哈拉赫出生于1928年,是美国流行乐坛大师级作曲家,数次斩获格莱美和奥斯卡大奖,堪称欧美流行乐坛六、七十年代的抒情畅销单曲制造机器,许多至今传唱不己的不朽老歌都是出自他手。就风格而言,伯特的歌曲与那个时代的大部分音乐都不同。伯特将爵士乐、流行音乐、巴西音乐和摇滚的元素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新声音,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格。

这位大师级作曲家与荷兰知名爵士女歌手以及顶级流行管弦乐团的共同合作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疫情期间,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呈现一场完美的演出及录制?本期上线了他们共同呈现的曲目《一千个曾经的你》,以及他们合作专辑的一个微型纪录片。

Photo credits: Paul Berge

Trance 教父与油管翻唱达人“强强联手”

《Hold On》阿明·凡·布伦 x 达维娜·米歇尔

“ Trance 之神”,“ Trance 界的教父” ,曾获得格莱美 Trance 艺人提名奖第 4 位,他就是被中国的粉丝亲切地称为“阿明”的 Armin van Buuren。

阿明·凡·布伦,1976年12月25日出生于荷兰莱顿,毕业于莱顿大学法学专业。1995年,阿明在莱顿的夜店里开启了DJ生涯。他曾获得五届 DJ Mag 百大 DJ 第一名,连续十三届 DJ Mag 百大 DJ前三,也是现今最大电音唱片公司 Armada Music 的创办人之一。此外,Armin 的广播节目 A State of Trance 2001年开播至今已经超过千集,在全球拥有超过 3 千万以上粉丝。

一直以来,阿明·凡·布伦都是 Trance 音乐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他对电子音乐的付出功不可没,2011年他曾受到荷兰皇室的表扬,感谢他将荷兰电音文化传递至世界各地的杰出贡献,并获颁 Orde van Oranje-Nassau 荷兰皇家橘色勋章。

达维娜·米歇尔( Davina Michelle )的 YouTube 账户拥有近 150 万的订阅者,这也凸显了达维娜的非凡人气。出生于1995年11月12日,凭借无与伦比且充满活力的声音,达维娜迅速而巧妙地确立了自己在荷兰乐坛的地位,被认为是当前荷兰最出色的女歌手之一。

这次合作是继他们 2019 年的单曲“Hoe Het Danst”之后的合作曲。达维娜表示与阿明·凡·布伦这样具备音乐天赋的人一起合作是令人兴奋的,同时她为这首充满力量的单曲“Hold on”感到非常自豪。

同样,阿明·凡·布伦也表示与她的合作令人愉快。早在两年半前,在进行“Hoe Het Danst”的合作时,他就已经被达维娜的嗓音和音乐深深吸引。就像歌名一样,“Hold on”这首歌传递出了在人生大起大落中保持力量和毅力的主题。以精致的钢琴旋律开场,伴随着达维娜的迷人声线,这首跨界单曲开始释放蓬勃的能量。

油管翻唱达人,配上荷兰乃至世界最出色的DJ/制作人,两位荷兰顶流“强强联手”的碰撞和演绎,带来了一场绝妙音乐盛宴。

全球一线DJ厂牌Armada Music

另外,Armada Music 由DJ兼制作人阿明·凡·布伦创立,作为全球一线厂牌,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以释放更多的电子舞曲音乐魅力为主旨,风格主要为 trance 和 house。作为舞曲领域最大的唱片公司和品牌之一,Armada Music 拥有电子音乐大部分领域的艺术家,集结了全世界顶级的音乐家们,包括 Chicane,Markus Schulz,Remy,M.I.K.E.,Perry O’Neil,Mischa Daniels,,Nick K 等等。此外,Armada Music 每月获得超过 5 亿次流媒体播放,并每周在全国最大的广播电台(例如 BBC Radio 1 和 Sirius XM )上进行播放,并经常出现在 Billboard Dance 排行榜等。Armada Muisc 旗下的音乐厂牌也都极具知名度,像是 Ørjan Nilsen 的 In My Opinion、Firebeatz 的 Ignite Recordings 及 W&W 的 Mainstage Music 等等。

本期荷兰艺线也同步上线了《云游览荷兰最强电音厂牌Armada Music阿姆斯特丹总部》的视频。

荷兰著名手风琴家致敬“探戈之父”

《魔鬼的浪漫曲》& 《再见诺尼诺》卡雷尔·克雷恩霍夫 x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

在“探戈之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olla)的百年诞辰之际,荷兰著名手风琴家向他的音乐偶像致敬。

荷兰著名手风琴家卡雷尔·克雷恩霍夫(Carel Kraayenhof ),出生于1958 年,八岁时开始弹钢琴。自小学习音乐,对卡雷尔来说,音乐是他最大的热情和灵感来源。1970 年代中期,卡雷尔受到爱尔兰、苏格兰和英国民间音乐的强烈影响,并自学了风琴和英国六角琴。在 1980 年代初期,卡雷尔发现了手风琴:这种声音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内心。从那一刻起,他就毫无疑问地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手风琴演奏者。

在2002年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与王后马克西玛的婚礼上,荷兰著名手风琴家卡雷尔特意用班多钮手风琴演奏了皮亚佐拉的阿根廷探戈名曲《再见诺尼诺》。

阿斯托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olla),阿根廷作曲家、手风琴演奏家,1921年出生于阿根廷,被阿根廷人称为“探戈音乐界的巴赫”、“阿根廷探戈之父”。 他创造性地将古典音乐与探戈音乐融合在一起,并在其中加入了爵士乐元素,极大地扩增了探戈的表现形式,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与古典音乐媲美的音乐形式。

作为先锋流派(新探戈)代表人物,二十世纪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探戈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自由探戈》、《遗忘》、《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再见诺尼诺》等。尽管皮亚佐拉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将探戈音乐彻底从舞蹈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他一生创作了300多部探戈作品,使探戈获得巨大生命力,如今的探戈已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遍及全世界。

《魔鬼的浪漫曲》(Romance del Diablo,1965年)是Astor Piazzolla 著名的《魔鬼组曲》中的一首,这是一张关于探戈而非魔鬼的唱片。对皮亚佐拉来说,天使就是古典音乐,探戈就是魔鬼。他曾将他自己丰富多彩但充满争议的人生描述为天使与魔鬼之间的生活。

《再见诺尼诺》(Adios Nonino,1959 年)是 Astor Piazzolla 最著名且受欢迎的作品之一。皮亚佐拉至少采用了二十种不同的配器来演奏这首作品,可以说这个作品一直伴随了他的整个一生的演奏生涯。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是皮亚佐拉父亲的突然去世,陷入万分悲痛之中的他,在童年时曾经生活过的家中触景生情,于是他拿起班多钮手风琴即兴创作了《再见诺尼诺》。其中,《再见诺尼诺》的原版和现代版都在本期荷兰艺线上线的视频中双双作了演绎。

2021年是皮亚佐拉百年诞辰,Carel Kraayenhof 携手其他音乐伙伴一起,于他们的音乐偶像 Astor Piazzolla 的百年诞辰之际向他致敬。不单单是Carel Kraayenhof,贝斯手 Jaap Branderhorst,小提琴手 Bert Vos 以及钢琴家 Juan Pablo Dobal 也与皮亚佐拉的音乐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四位探戈人已经一起环游世界超过 10 年,并一起录制了八张CD。他们现在组建了 Carel Kraayenhof 四重奏,通过对皮亚佐拉的音乐的重新演绎,跨越时空向他致敬。

荷兰创作型才女品味飘逸质感女声

《让它安静》纯享版 埃芙耶·德·维瑟

“美好的声音和艺术,简直无与伦比。” 就像这位听众所评论的,收录于埃芙耶(Eefje de Visser)的专辑《bitterzoet》的这首歌既舒缓又独特,是专辑中一首极为特别的存在。

她的音乐充满渴望,却又牢牢扎根于当下,一起来体会她音乐中的“苦乐参半”。“2020 年度艺术家”;“最佳艺人奖得主”;“最佳专辑”的获胜者… 你也许现在没有听说过埃芙耶·德·维瑟,但她曾获奖无数。头衔众多的她在荷兰的乐坛占据着一席独特位置。

Photo credits: Illias Teirlinck

出生于1986年2月8日,这名荷兰创作型女歌手于2011年发行了她的第一张专辑《De Koek》,并在三个荷兰知名音乐节上进行演出。2015年,埃芙耶在 YouTube 上发布了一首新歌“Scheef”,并于次年发行了专辑《Nachtlicht》。2020 年,她发行了第四张专辑《Bitterzoet》,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随后进行了欧洲巡演。

Photo credits: Illias Teirlinck

如果必须用一个词来形容埃芙耶制作的合成器流行乐,和她的第四张专辑名称一样,“Bitterzoet(苦乐参半)”肯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的音乐从未像现在这样充满渴望,却又牢牢扎根于当下,面对着一个恐惧与希望并重的时代。

飘逸的人声在水生合成器音景中飘荡,优雅及质感一直是埃芙耶的标志。多年来,她在低地国家一直备受欢迎,现在她逐渐声名鹊起,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这位女性是多么具有才华和远见卓识。疫情没办法阻挡她对音乐的热情,她继续用音乐和艺术为她出色的观众们提供艺术品般的感官享受。这部影片也是对她的世界的一种观察。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埃芙耶参与制作了一支音乐会影片“Bitterzoet”。在她眼里,这是一次充满和声和电子的“闷热”之旅。在影片中,流行音乐、舞蹈、灯光和装置形成了一个艺术整体。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文化

火爆全球的神剧《SKAM》荷兰版编剧:她的生活就是电影

近几年,一部青春成长剧电视剧《SKAM》火遍全球,相信没看过的人应该也都有所耳闻了。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虽然源于挪威,但很多观众纷纷表示:荷兰版翻拍的最好,甚至超越了原版。

《SKAM》荷兰版剧照

荷兰的影视传媒行业人才济济。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便是——《SKAM》荷兰版的编剧Ashgan El-Hamus。她除了是编剧,还是一名导演,于2017年毕业于荷兰电影学院。编剧是她的专业,但相比于当一名编剧,她更想成为一名电影人,创作出“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Ashgan”的作品。

Ashgan El-Hamus

她的处女作《Birdland》获得了多达13项的提名——这是一部情感非常私人化的感人短片,展现了和母亲过房车生活的8岁女孩Skye对自由和束缚的理解,表达了女性对于突破禁忌的渴望。Ashgan希望能在创作中“小事化大”,对那些看似微小的故事进行放大化呈现。


除此之外,她也是《Het Parool》(于1941年始于阿姆斯特丹的报刊品牌)的“专栏和意见”和“艺术与媒体”板块的专栏作者。她以中间人的身份试图从电影中捕捉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电影。她的文字本身也极具电影感,以短句居多,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电影”瞬间。

《SKAM NL》 ——追逐真实

写剧本本身于Ashgan而言并非难题,但在捕捉真实和发挥个人创造力间找到平衡绝非易事,在不同限制条件下需要注意的细节也不一样:《SKAM NL》是青春成长剧,这意味着你得确保角色们说的话足够“青少年”,而不是试图去渗透太个人的语气和观点;它并非原创剧,这就要求和原版保持一定一致性。《SKAM》系列的写作不仅局限于剧本,还包括角色社交软件上对话的设计——这些聊天截图会和剧集同步更新。Ashgan 认为网络生活确实是年轻一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SKAM NL》的目的正是呈现更真实的荷兰青少年生活。她很高兴自己18岁的弟弟能从剧中找到共鸣。她意识到有相当一些荷兰剧倾向于简单化青少年的世界,比如它们并不会涉及“因喝醉而搞砸”等常见问题。但当16岁初次恋爱被甩这事发生在你身上时,这其中包含的的情绪非常复杂,并非感叹一句 “恐怕这就是青春期吧”就能大步迈开的。

《SKAM NL》的创作于 Ashgan 而言绝非一帆风顺,除面临职业能力上的挑战,这还是一段自我探索之旅。当时的 Ashgan 已从荷兰电影学院毕业,正在比利时攻读导演相关的学位,但她意识到兼顾两者并不可行,而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最终,她决定放弃已完成一年的学业。

事实上,Ashgan 导演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即便在编剧系学生时期,她就习惯于从导演视角写剧本,而每次交出剧本,她总要恋恋不舍,失去控制的感觉并不好受。甚至有导演专业的学生向她表示很想执导她的剧本,但始终认为这一步由她本人完成更合适。

《SKAM》荷兰版经典场景,五个好朋友去往派对途中


《Birdland》——失去控制

Ashgan 将未上架的电影比作是冷藏在冰箱里的心。等待数月后,她总算把“冷藏的心”——片长约16分钟的《Birdland》从冰箱里拿了出来。在首映前,她邀请10岁女主角和她的家人一起预先在小屏幕前看一次短片,不料被拒。这个“唯一害怕的事物是蝴蝶”的女孩决定第一次看到短片中的自己要是在大屏幕上,而且要盛装去看。Ashgan 不免担心:她能承受“一次照16分钟镜子”吗?她决定放映期间尽可能地坐在女孩身旁,让她稍有害怕就握住自己的手。但女孩不乐意,除了自己的手外她不会握紧任何人的手。

失去作为导演掌握全局的权力,这可不是她想要的,于是她决定和赞助人再次作出争取,告诉女孩毫无心理准备的首映体验可能比想象中的吓人,毕竟电影屏幕本身很大,且演员坐得离屏幕非常近——女孩从未离自己的脸那么近过,万一这次她新发现一颗痣呢?但她得到的答复始终如一。

失去控制与否或许并不那么重要。如果有机会,Ashgan 还是想在首映前请这位倔强的小演员去喝一杯热巧克力。女孩或许会在除屏幕外一片漆黑的放映厅里身着盛装悄悄流汗,但又如何?或许一些孩子不需要他人保护,因为他们足以保护自己,只要他们身处的地方没有蝴蝶。

首部作品《Birdland》的海报,右上角为位于乌特勒支的荷兰电影节标志

选角=相亲?

Ashgan 认为作为导演很难不爱上自己执导的角色,而选角的第一天就像去参加漫长的一连串相亲。选角过程中她总会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的眼前所见都是真实的吗?

有一次她要寻找一位“充满母爱但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儿子的27岁母亲”。来面试的女性们没有任何在镜头前表演的经验,但这种一片空白正是她想要的,因为她们更能“做自己”。她们给不了导演所期待的,但有时候作为导演也不知道自己在期待些什么。她们像是在试镜过程中给导演留下了经过精心挑选的自己内心微小的一部分,而这足以让人感到诚惶诚恐。

有时候 Ashgan 会想要冲过去给她们一个拥抱,但在疫情期间她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地将胳膊伸向她们,以便感到与她们更近。

生活中的电影瞬间

当被问到“什么是你眼中决定性的电影瞬间”时,Ashgan 选择用美国诗人、歌手 Leonardo Cohen 的话来形容——“万物皆有裂痕,因为这正是裂痕、失败和死亡的真相。只有接受了这些真相,我们才能更快乐地生活。”她倾向于描绘人类不完美的那一面。苦恼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想到这或许会让人好受些。

Ashgan 总是会将眼前的“正发生”与耳机中的音乐进行匹配,反之亦然——这是她的“职业病”时刻。于她而言,在 Lana Del Rey 的歌声中,人们脸上的微笑看起来不一样了;在特定天气下就该听特定音乐。一开始,她对自己的做法抱有担心。她意识到并不是什么都具有故事感,并不是什么生活片刻都能成为电影片段,也不是什么音乐都会成为电影配乐。一些人遭遇心碎,事实而已,何来美感;某个人或许并非朝自己哈哈大笑,而不过是听到了什么好笑的播客。为此,她决定暂停播放耳机里的音乐。

但她依然很难不分心;她没法不去捕捉生活中的那些电影片段。她看向那正吃着午餐的男人。他满眼倦意、头上的鸭舌帽帽檐弯曲、穿的是工装裤,正和他的狗分享一块带葡萄干的面包呢。此时此刻,Ashgan 意识到:生活就是电影!

站在渡轮上,Ashgan 思索着电影与现实生活间的关系。

图中右侧的建筑为阿姆斯特丹眼睛电影博物馆(EYE Filmmuseum),在 Shortcutz Amsterdam 短片节颁奖礼上,Ashgan 的短片《Birdland》曾在这里放映。

董心怡 Xinyi: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体与文化(电影研究)专业在读(2022)
分类
社会

低洼之地也是巨人之国

沿着砖路走过弯曲的联排别墅和清澈的运河,经过芬芳的苏里南餐馆和印着繁体字的亚洲超市,在太阳逐渐落山之前,漫步到鹿特丹的港口,你的眼前会出现一群奶牛,它们正在一座漂浮农场上吃草。

鹿特丹漂浮农村

这个海上农场的外型,没有匹配上任何记忆里的畜牧业建筑,它更像是一个开放式的粮仓,上面有五组弯曲的半透明屋顶,让人们想联想起拍打岸边的海浪。越走越近,海风带来的不是海的味道,而是一些奶牛的粪便味,这个“建筑”乍一看与海岸线的风景有点不搭调。

远处还有起重机将货物装载到船上,驳船满载的都是石化产品,牛群在工业环境中看起来也有点不协调。不过这些场景发生在鹿特丹,好像也不那么奇怪,因为这个现代化的城市本身在古老的荷兰城市中就很与众不同。

荷兰大约三分之一的面积位于海平面以下

鹿特丹的漂浮农场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创新举措,它也减少了乳制品行业相当大的碳足迹,其中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雨水收集屋顶为奶牛提供了饮用水。对于动物来说,它们也是不知情的回收者。动物的饮食包括来自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的草屑,以及鹿特丹薯条行业的土豆皮。

奶牛吃掉来自城市的残留物,并将这些“废物”转变为新鲜健康的牛奶。在实践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荷兰农业延续了规模化种植的传统优势,弹丸小国喂饱世界的案例直接展示在城市的步行范围内。

图:荷兰人用风车、运河、堤坝和沙丘的复杂系统挡住了海洋

漂浮农场延续了荷兰的两个悠久传统:征服海洋和奶牛养殖,它们之间不仅帮助塑造了荷兰,而且还帮助塑造了荷兰人民,荷兰人对乳制品的需求促成了荷兰人身高的飙升,让处于低洼之地的荷兰成为巨人之地——世界上人口身高最高的国家。荷兰男性的平均身高达183.8厘米,女性为170.4厘米。相比之下,美国的数据是177.1厘米和163.5厘米。

不过历史上根据对荷兰军事记录的回顾发现,1860年,荷兰军人身高约165厘米。在短短100多年内,荷兰男性的体型已经狂飙了20厘米,而同期美国人只长高了6厘米。

图:荷兰儿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群人

对比前面提到的美国,社会因素是很多人认为促使荷兰人身高快速上涨的原因之一,就算把荷兰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荷兰都拥有相对更加领先的医疗保健系统。全社会努力对不平等现象进行积极修正,并促进社会福利体系的良性运转,荷兰人所作的一切看上去都是为了生产更高质量的婴儿,这些孩子从胚胎到生养的全阶段都不会遭受任何“降低”身高的事情。

到了19世纪,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之后,荷兰各阶层贫富差距降低,普通百姓的财富显著增加,这种全社会的均富状况一直延续至今,让几乎所有家庭都能负担得起孩子的营养需求。荷兰逐步完善的医疗体系也让政府能追踪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并提供育儿建议;特别是农牧业的发展,让乳制品的市场供给异常丰富。有句话说:“荷兰人血管里流着的不是血,而是奶。”

根据《Why the Dutch Are Different: A Journey into the Hidden Heart of the Netherlands》一书的作者本·科茨(Ben Coates)的解读,荷兰人对乳制品的热爱是地理改造的结果。

图:从海洋中开垦的淤泥土地不适合种植蔬菜或谷物,但非常适合放牧

荷兰是低地国家,现在的国土是以前海鸟梦寐以求的沼泽地,几个世纪以来荷兰人一直在与潮汐作斗争,用抽水的风车和引水渠将陆地与海洋区隔,并用堤坝将其阻挡在海湾,填海造陆。

当地流行的一句谚语谦虚地总结了这一成就:“上帝创造了世界,但荷兰人创造了荷兰。”

虽然从海洋中开垦的淤泥土地不适合种植蔬菜或谷物但非常利于牧草生长适合放牧,饲养奶牛拥有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此荷兰的奶制品世界闻名,许多著名奶酪品种都是以出产的小镇命名。

图:阿尔克马尔奶酪市场是荷兰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市场

走进任何一家荷兰超市,都能看到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牛奶和奶酪产品。荷兰人的人均乳制品消耗量位居全球前列,乳制品为荷兰人提供了优质的钙和蛋白质,在助力长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各地的奶酪市场,农民们用看上去陈旧的拖拉机将他们新鲜的商品推向市场,商人和农民沉浸于悠久的荷兰传统中,在奶酪的价格上激烈地讨论,然后通过握手达成价格协议。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奶酪售卖的广场上笑着踏进荷兰木鞋,感觉自己也长高了几公分。

点击查看推荐阅读《荷兰摄影企划记录了1999年的北京朋克》
分类
艺术

荷兰“罗马奖”作品赏鉴:现代社会变革中的时代印记

在荷兰有一项艺术大赛竞争异常激烈,它针对40岁以下的视觉艺术家和35岁以下的建筑设计师,激励和鼓舞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这一奖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8年,当时路易·拿破仑(Louis Napoleon)在荷兰推出,并在荷兰独立后,由第一任国王威廉一世(Willem Frederik)在1817年宣布确认举办。

它就是荷兰罗马大奖赛(Prix de Rome)。

荷兰“罗马奖”的获奖作品和入围作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竞选帮助了有才华的视觉艺术家的职业发展并提高了他们的知名度。

最初大赛评审团成员全部由阿姆斯特丹和安特卫普的“皇家学院”德高望重的权威人士组成,荷兰国王对评审团的组建和奖项的评审进行干预指导,参与大赛的举办、评审团的组建、获奖人员的资格认定、评选等过程。

如今荷兰“罗马奖”由荷兰教育、文化及科学部举办,汇集了国际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观点,在艺术以及审美趋势的走向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继上期“荷兰艺线”聚焦了四位荷兰女性眼中的镜头文化之后,今天我们就将继续通过腾讯艺术为您呈现四位2021年荷兰国家艺术奖“罗马奖”(Prix de Rome 2021)的获奖者和入围者。

获奖者

亚历克西斯·布雷克(Alexis Blake)

入围者

西尔维娅·马特斯(Silvia Martes)

科拉莉·沃格拉(Coralie Vogelaar)

梅赛德斯·阿兹皮利奎塔(Mercedes Azpilicueta)

“第一次了解2021年“罗马奖”获奖者的作品及获奖理由,不经意发现都是女性艺术家。在我看来,强调女性艺术的“文化立场”而非“性别立场”是认知女性艺术的关键所在。

因为,女性的自我性别和意识形态一经确立之后,其文化位置便有了与以往不相同的改观,把她们放在应该在的位置上,才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和进行判断的选择。女性身份之于女性艺术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合理运用,并成为一种性别身份上的“僭越”,同时又是其攻守进退时的护身甲胄。

她们仿佛是在明处,又仿佛是在暗中,形成了一幅“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艺术景观。”中国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表示。

中国独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冯博一

批判性的调查、破坏和重议

亚历克西斯·布雷克(Alexis Blake)

Winnaar Prix de Rome Beeldende Kunst 2021 Alexis Blake. Foto Bas Czerwinski

亚历克西斯·布雷克(美国匹兹堡,1981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从事跨学科的艺术实践,通过使用编舞、声音、录像、雕塑和印刷品将视觉艺术和表演相结合。她调研了身体在艺术史和其他领域的表现形式,然后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调查、破坏和重议。

Alexis Blake, Prix de Rome 2021. Foto Daniel Nicolas

评委非常欣赏她把对相关社会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嵌入在强有力的表演中的方式。亚历克西斯·布雷克发展了她自己清晰的和极简主义美学的表演风格,虽然形式相同,但每次表演都令人惊讶。

用自传式经历呈现社会的疏离和分裂

西尔维娅·马特斯(Silvia Martes)

西尔维娅-马特斯(荷兰埃因霍温,1985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制作有关科幻题材的实验电影。

Silvia Martes, Prix de Rome 2021. Foto Daniel Nicolas

大多数情况下,她的短片叙事起源于自传式的经历,或受到人类集体行为的启发,但却表现出对现实世界的有意疏离和分裂。评委对马特斯将强大的视觉语言和原创的故事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做法很有兴趣。她的电影将一种风格化的未来现实主义与强烈的绘画性结合在一起,给当前艺术和电影的面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着迷算法探索人机关系的紧张感

科拉莉·沃格拉(Coralie Vogelaar)

科拉莉·沃格拉(荷兰代尔夫特,1981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家,她将行为研究和数据分析等学科与艺术性的想象相结合。

Coralie Vogelaar, Prix de Rome 2021. Foto Daniel Nicolas

她对算法非常着迷,探索人类和机器之间的紧张关系。通过与不同学科的专家合作,她的(录像)装置和表演将机器逻辑应用于人体,反之亦然。

评委欣赏沃格拉作品的跨学科特点和合作性,以及她处理未来愿景和技术发展的方式。该作品将潜在的主题转化为强烈的视觉要素。

将过去与现在用想象力纠缠

梅赛德斯·阿兹皮利奎塔(Mercedes Azpilicueta)

梅赛德斯-阿兹皮利奎塔(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1981年,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对弱势的、集体的身体、去殖民化的女权主义和持不同政见者的声音特别感兴趣。她把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他们表现为声音、形状、文本、痕迹和记忆,成为多层次的作品。

Mercedes Azpilicueta, Prix de Rome 2021. Foto Daniel Nicolas

评委被阿兹皮利奎塔通过将过去融入当代而重写拉丁美洲和欧洲历史的方式所吸引。她对自己最近的作品充满热情,这些作品由富有想象力的挂毯组成,重新诠释了历史事实,并将观念与工艺相结合。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

分类
社会

如何和荷兰人打交道

荷兰外商投资局

荷兰地处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上,荷兰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遥远的西方文明,在各自的文化礼节方面也必然有些许不同。例如,在生活和工作中,荷兰人很自然地会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意见,直言不讳;整体上荷兰社会对于金钱的观念,就算是亲兄弟也会明算帐。这些举例中的风土人情可以是细枝末节的小事,也可以成为交往中的禁忌。

“入其俗,从其令”,不管是在荷兰学习、生活或工作,还是和荷兰人做生意,尊重当地的文化和风俗都至关重要。那么和他们交往中需要注意什么呢?本文将为您介绍——如何与荷兰人打交道。


荷兰人的特点


“荷兰式”直率

众所周知,荷兰人最广为人知的特点之一便是——直言不讳。这种特质也有很多其他版本的形容词,例如,“突然的”、“不礼貌的”、“生硬的”、“粗鲁的”、“不体谅的”……不过,本质上,这个特点的“底色”是——荷兰人会如实说出他们的想法。


当荷兰人说“是”的时候,意思就是“是”,说“不”的时候就是“不”。在这里,人们不需要出于礼貌,或者想避开一个意见分歧纠纷在不同意对方时还违心地说“是”。当你不同意对方观点或是不想为对方做一件事时,完全可以坦率地说“不”。
事实上,在荷兰新闻业和荷兰社会,有这么一个比较共识的一个荷兰语“bespreekbaarheid ”(直译为:可谈性),即一切都可以谈论,一切都应该谈论。荷兰人以拥有意见和表达意见而自豪。这是“荷式”直率的社会基础,也是这种文化现象的背后逻辑。


因此,在荷兰,你可能会听到很多“大胆发言”,在其他文化中,这些表述可能会被认为是粗鲁的或过于直率,属于“最好不要说”的类别,而荷兰人则认为这是诚实和真诚。在这里,不诚实和虚伪往往会得到荷兰人的鄙夷。


不过,这种直率和坦诚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在从事项目工作或征求意见或建议时,更为直接的态度实际上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更容易与他们相处,也助力你更快地适应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与此同时,你也能够更爽快地直抒胸臆,何乐而不为?


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这句荷兰语的国民名言意为:(表现得)正常点,因为那已经够疯狂的了。这句俗语往往也用来概括荷兰民族的性格,及荷兰人推崇的脚踏实地、安于当下的价值观。他们对于出格的事情有天然的距离感,不想过度“内卷”,相信平淡、快乐才是生活真谛。


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在“自行车王国”荷兰,荷兰首相马克·吕特会见国王、商议国家大事都是骑车过去的。据荷兰媒体报道,吕特曾经骑的是一辆Gazelle Primeur自行车,被记者称为“老奶奶自行车”,估价80欧元。不管是上班,下班,甚至国外领导人来访问,马克·吕特一直都喜爱骑自行车,保持着低调俭朴的形象,践行着低碳出行的生活方式。

图/https://www.the-low-countries.com


不仅如此,荷兰威廉-亚历山大国王也一直很有“平民范儿”,国王夫妇也始终保持着亲民的作风。2015年,威廉-亚历山大国王到访中国,一边品尝着陕北苹果,一边看着安塞腰鼓,还去了延安农家院里,感受了下中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不是“政治家作秀”,而是反映了荷兰人随和、简单,推崇人人平等的特质。


也许正是因为“Doe maar gewoon,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的信条,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发布的排名,荷兰多次入选“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榜单前列。此外,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中,荷兰儿童的快乐指数也多次荣登世界第一。没错,在荷兰,快乐如此简单。

荷兰人普遍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work and life balance),他们在工作中注重效率,会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开。在18年经合组织最新发布的幸福指数(OECD Better Life Index)中,荷兰在工作生活平衡,平均收入和财富以及就业方面位列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最会平衡工作和生活”的国家。


此外,荷兰拥有高水平的员工培训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事实上,欧洲很少有国家像荷兰一样拥有大量高技能、高生产率、灵活且精通多种语言的劳动力。荷兰证实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以带来一个更快乐,更高效的企业队伍。


井井有条 – 事先计划好一切

在荷兰,“agenda(日程本)”是再常见不过的一样东西。从办公室会议到与朋友看电影,荷兰人对任何事情都有“预约”,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他们严格遵守自己的日程安排。


不管是看家庭医生,还是去市政厅办事、跟客户见面…在荷兰办事,如果你没有提前预约,要做好下次再见的准备了。即使是临时问一位同事要不要一起去喝一杯,那么也要看看同事的日程表上是否有空缺。荷兰人有预约的习惯,因此,最好不要搞“突袭”。 


以荷兰组阁为例,通常来说,在大选结果揭晓之后,需要经过信息咨询、签署协议、组阁和正式就职四个阶段。组阁过程非常艰难,2017年的吕特第三届内阁组阁曾用时225天。不过,即使过程耗时费力,但是荷兰人会依照事先的计划和安排,确定之后就严格执行,磨刀不误砍柴工。


在商业层面上,和荷兰人签合同或者商务谈判会需要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流程安排,但是他们对于合约的履行具有高度的契约精神。


守时

如上所述,荷兰人重视自己的日程安排,这也意味着他们珍惜时间。虽然现代人倾向于更加灵活地管理时间,但是在商务和社会交往领域,守时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共识。


随之而来的是,如果你答应了在下午3点开会或聚会,那就是下午3点,一刻不多也不少,守时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守时”这个概念,不仅仅针对迟到,也包括不要提前太早。比约定的时间提早太多,荷兰人也不乐意接受。如若要迟到了,最好让他们提前知晓。


Let’s go Dutch

想用英语表达“各自付账”,除了用“spilt the bill/check ”或“pay separately”等表述 ,还有个常见的俗语“go Dutch”。


实际上,著名的荷兰式AA制,也不是普遍意义上按照平均数结账的AA制。在荷兰,如果一群人一起吃饭,在没有明确说明这是由谁请客的情况下,餐厅服务生会记录每个人点的菜,临走了大家排着队经过柜台,一个一个付钱,精确到几块几分。

在荷兰,“AA制”不止针对朋友,就连对家人也是如此,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和荷兰朋友出去吃顿饭、喝杯啤酒,由荷兰人时而买单也挺常见。


不仅如此,在给小费、向慈善机构捐款等方面,荷兰人不仅一点都不吝啬,反而非常慷慨。根据由慈善救助基金会(Charities Aid Foundation)曾发布的“世界慈善捐助指数列表”(World Giving Index),其中评选的指标包括‘援助陌生人’,‘捐赠钱财’和‘志愿活动’,荷兰多次入选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国家Top10。此外,联合国呼吁经济发达的国家将至少 0.7% 的国民总收入用于官方发展援助,而荷兰的指标也超过此标准。

荷兰人的特质:历史溯源
话说回来,荷兰人的种种特质是有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因素的。例如,从宗教层面看,自从1566年爆发了宗教改革后,荷兰提倡极端的节俭和朴实,认为过度的铺张是对神明的亵渎,而这种节俭的思想也就渗透到了普通荷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教会的影响在后期开始衰退,但宗教信仰对于荷兰文化的影响仍然非常深刻。 


作为著名的低地国家,荷兰常常要面临海水的侵袭,不过荷兰人早已学会了坦然面对,并与洪水和谐共处。此外,荷兰国土狭小,土地也不适于耕种,在这种条件下,荷兰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现已跻身于世界畜牧业最发达国家和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的行列。在这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荷兰人培养出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个性。

如何与荷兰人相处:融入荷兰
诚然,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孕育出不同民族的个性和特点,中荷在思想观念、生活交际上都存在着不小的文化差异,但是只有保持一个包容、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在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交往,才能够真正领略和拥抱世界文化的多元。


毕业于“荷兰研究 (Dutch Studies)”专业的Sabrina表示,之前对荷兰的印象是由一些标签组成的,而在切身感受了真实、运转中的荷兰社会之后,现在对荷兰的认知则由学习和工作中认识的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构成。如果说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荷兰人,她坦然表示,“其实给不出来,我们都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拥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喜怒哀乐,其实是一样的。” 


没错,在面对多样的社会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时,在与荷兰人相处的过程中,需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跨文化交往,尊重差异,平等交流。以美食为例,尽管无法与中华美食丰富种类相比,但荷兰也是有一些特色食物,例如鲱鱼(Haring) 、可萝卷(kroket)、荷兰煎饼(Pannekoek)、荷兰松饼(Stroopwafel)等等,这些都等待“有心人”的发掘。


荷兰社会一向以包容、多元、开放而闻名。如果你也保持一个开放、积极、乐于尝试的心态,再配合适当地学习荷兰语,一定能够更好地融入荷兰社会。


2022年是中荷建交的第50周年。在欧盟,“小国大业”的荷兰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荷兰人长期经商,贸易立国,讲求实用主义。自由、合作的文化特色使其在商业事务中能够进行多方协调,达成务实的解决方案,促成合作的结果。“企业家精神、实用主义、自由思考”,在荷兰记者Cees van Lotringen揭秘荷兰人特质的著作里,他用这三个短语来总结荷兰人过去500年学到的东西。


“未来,荷兰将基于欧洲门户的优势,继续做好欧洲与世界的桥梁,同时,进一步致力于帮助企业加速商业进程,不断提升人类福祉与环境友好。”就像荷兰外商投资局中国事务首席代表钟铠任表示的,未来荷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期望有更多中国公司加入。

分类
艺术

聚焦四位荷兰女性眼中的镜头文化

镜头文化:聚焦荷兰摄影

“荷兰艺线”(Netherlands Cultural Institute Online,简称:NCIO)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最大规模的荷兰艺术文化在线项目。根据腾讯艺术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荷兰艺线”在腾讯视频上的总播放量已经位列所有入驻境内外表演艺术机构前列,是海外艺术栏目播放量最高的视频集合。

自22年5月20日起,荷兰驻华使馆携手腾讯艺术推出全新一季的“中荷建交50周年特别版”,持续更新直至2023年1月。本篇文章我们将为大家展现荷兰视觉艺术相关的作品。

“(本期荷兰艺线)追随着四位荷兰摄影师成长的路径,以及他们实践中所踏上的不凡旅程,我们得以瞥见城市生活背后复杂的社会现实、文化碰撞与日常困境。”

“人性、光、颜色、连接、感受、社会介入……正如Desiré van dan Berg在录像开头中向我们分享的那样,摄影所带给其实践者、观看者的礼物,正是我们在当下变动时代中普遍追寻的意义。”

——何伊宁He Yining(摄影史学者、策展人)

女性摄影师通过镜头

寻找中荷之间身份认同

借由导演罗宾·德普伊(Robin de Puy)的两部同名影片《不只一瞬》 (More than a Moment),我们将了解到德西雷·范登伯格(Desiré van den Berg)与徐晓晓(Xu Xiaoxiao)两位荷兰女性摄影师的作品,还有她们的创作灵感。

德西雷·范登伯格(Desiré van den Berg)

自学摄影

研习汉语

质疑真实

德西雷·范登伯格出生于1991年,她是一名常驻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摄影师。2011年,她作为一名关注夜生活、亚文化和旅行的摄影师开始活跃起来,现在她主要以媒体、纪实和肖像摄影而闻名。

她拥有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语言学学士学位,并在莱顿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学习中文。令人意外的是德西雷·范登伯格是一名摄影自学者,她同时探索数字和胶片摄影,对质疑真实、客观性和现实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很感兴趣,并认为她的工作是对这些主题的持续研究。

徐晓晓

隐形于

局内局外的

中间人

徐晓晓,1984年出生于中国浙江省青田县,成长于温州,十四岁移民荷兰。她的背景与经历,使她身为局内人亦是局外人,于东西方皆保持一种疏离感,摄影成为她寻得平衡之途径 – 当隐去了自我身影,图像因而充满诗意和直觉的氛围。

晓晓2009年荣誉毕业于阿姆斯特丹摄影学院,至今致力于创作个人项目;2014年9月首本摄影集《The Way to the Golden Mountain》出版,2016年第三本书《Aeronautics in the Backyard》被提名为2017年荷兰最佳摄影书,受《卫报》评选为年度最佳摄影书之一。2020年出版的《Watering my horse by a Spring at the foot of the Long Wall》亦获得了许多好评。

罗宾·德普伊(Robin de Puy)

讲述别人

也是在表达自己

罗宾·德普伊(生于1986年,荷兰),她创作电影和摄影作品的原动力,始于通过他人的面孔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罗宾·德普伊将相机视为一种辅助工具,以了解每个人深层的个性和过往,以及其如何揭示出关于她本人的东西。她的许多邂逅都是转瞬即逝的;在日常的快节奏生活中对他人投去诚挚的一瞥。

旺达·图尔林克斯(Wanda Tuerlinckx)个展 

《仿生人与炭笔画》(Androids & Crayons)

挑战感知

我们邀请观众一起观看展览,您会发现摄影师旺达·图尔林克斯拍摄的19世纪炭笔画像和机器人像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Wanda Tuerlinckx 11 
Android U. Osaka University, Osaka, Japan, 2017 
Unknown girl. Hand-coloured gelatin silver print crayon, ca. 1920. 
Troost/Bonsma Collection.

她从2016年开始记录机器人的进化。在19世纪,肖像照片经常用铅笔或炭笔进行修饰,不规则的地方会被纠正,也会用于调整发型或给衣服上色。绘制细线以改善图像或黑色修饰颜料在早期Photoshop中被使用,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主体的理想化版本,就像机器人可以被看作是完美的复制品一样。

旺达·图尔林克斯用1880年的木制取景相机为仿生人拍照,与一个多世纪前的许多肖像画使用的相机类型相同。她的摄影和肖像画并列呈现,挑战我们的感知。该展览和视频由荷兰国家肖像馆推出。

荷兰驻华大使馆希望继续探索中荷两国文化交流的新形式,为两国“线上”和“线下”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并促成两国文化之间不同视角的对话与合作。

打开腾讯视频APP,搜索“荷兰艺线”,期待与您再次相遇!